国际汉学

特稿

  • 中国经典外译只能靠汉学家吗?

    许渊冲;

    <正>《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9日"文化周刊"版发表了一篇《宇文所安:激活中国传统的"异乡人"》。文中说道,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是"美国汉学界的翘楚和公认的领军人物,主持编译的《诺顿中国文学作品选》(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1997)更是美国很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他独自完成了杜甫诗全译。这样一位"公认的领军人物"是怎样激活中国传统的呢?《英语世界》2015年第3期第105页上说,在谈

    2017年03期 No.12 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5K]
    [下载次数:1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汉学一家言

  • 简论中国学研究和汉学研究的统一性和区别性

    张西平;

    <正>一、国外中国研究历史上的概念沿革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Sinology"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西方最早设立关于汉学研究的教席是在法国的法兰西学院,1814年12月11日正式设立了一个"汉满鞑靼语言文学讲席"(1)(Une chaire de langues et de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这个日子不仅对于法国汉学界而且对于整个欧洲汉学界,都具有决定性意

    2017年03期 No.12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下载次数:1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访谈录

  • 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汉学研究——法国著名汉学家蓝莉研究员专访

    蓝莉;阮洁卿;

    自2015年3月起,笔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EHESS)从事博士后研修工作。承蒙中心研究员蓝莉(Isabelle Landry-Deron)女士惠赠新近出版的《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La Preuve par la Chine.La?Description?de J.-B.Du Halde,jésuite,1735)中文版著作,令我产生了做一个学术访谈录的想法。6月初,蓝莉女士在其中心办公室里欣然接受了我的法文访谈。此后一月间,我又针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多次进行了补充采访。访谈内容经翻译、整理形成此文。蓝莉女士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是17—18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文学。蓝莉的研究专著《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2002)一书,已被中国学者许明龙翻译成中文,2015年1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蓝莉还在2004年与陈庆浩合编出版了《巴黎乘差会所藏汉喃书籍目录》(Inventaire des ouvrages en Han N?m conservés aux Missionsétrangères/Muc luc thu tai Hoi thua sai Ba-Lê),2013年负责主编了国际汉学研讨会文集《明朝与利玛窦笔下的中国》(La Chine des Ming et de Matteo Ricci(1552—1610))等。

    2017年03期 No.1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王道取代霸道:中国崛起在世界上的角色——汪荣祖教授访谈录

    汪荣祖;管永前;

    汪荣祖,安徽徽州人,1940年3月7日(阴历正月二十九)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萧公权先生,主修近代中国历史。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已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8部,散文集2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101篇,书评41篇。包括传记《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章太炎研究》《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涛与道咸同光时代》等;史学著作《史传通说》《史学九章》《诗情史意》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著作《晚清变法思想论丛》《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等;英文著作有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追寻现代民族主义:章炳麟与革命中国》),Rejuvenating a Tradition: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振兴传统:现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Beyond Confucian China:The Rival Discourses of Kang Youwei and Zhang Binglin(《超越儒家中国:康有为和章炳麟的话语论争》)等书,以及两部散文集《书窗梦笔》和《学林漫步》。2016年4月13日,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学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邀请,汪荣祖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四层报告厅做了题为"王道与霸道—弘扬炎黄传统里的王道精神"的精彩演讲。汪荣祖教授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崇尚霸道、霸权,中国宜以王道对抗霸道,这一观点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回应。随后,笔者数次拜访汪荣祖教授,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访谈内容经汪荣祖先生亲自修订,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2017年03期 No.1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传教士汉学

  •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大秦景教”碑情况介绍:卜弥格和刘应发挥的作用

    魏若望;崔祥芬;王银泉;

    作者魏若望(John W.Witek,1933—2010),是美国著名已故汉学家,乔治城大学东亚系主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为:汉学、日本学、藏学、印度学、早期亚欧交通史,以及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他关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的研究在汉学界享有权威。魏若望的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A Biography of Jean-Fran?ois Foucquet S.J.(1665—1741),1982)、《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1623—1688)》(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Jesuit Missionary,Scientist,Engineer and Diplomat,1994)等,还曾主持了罗明军、利玛窦编纂的《葡汉字典》的整理影印工作(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2001)。本文原题为"Presenting the‘Nestorian’Monument from the Late Seventeenth to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The Role of Micha?Piotr Boym(1612—1659)and Claude Visdelou(1656—1737)",最初是魏若望神父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后发表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inica)2011年第59期第301—313页。本文概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和刘应(Claude Visdelou,1656—1737)的生平、来华背景,研究了他们对大秦景教碑的翻译和理解等方面的贡献。

    2017年03期 No.12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初期中国民众对西方宣教圣像画的反应

    柯学斌;应焕强;

    本文原载于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Vol.30,2008,5–22)。中文译文的发表得到了柯学斌(Anthony E.Clark)博士的授权许可。柯学斌,惠特沃斯大学(Whitworth University)历史系中国史副教授、亚洲研究项目主任,主要著作有China’s Saints:Catholic Martyrdom during the Qing(1644—1911)(Lehigh University Press,2011)(《中国圣德:清朝时期[1644—1911]天主教徒的殉道》)、Heaven in Conflict:Franciscans and the Boxer Uprising in Shanxi(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5)(《天堂的冲突:方济各会和山西义和团起义》)。全文论述明清传教士携宣教圣像画传华激起中国各阶层民众的诸多反应。其中,基督受难图引致的非难尤多。基督和十字架均为反教绅民集中攻击的对象:十字架成了巫术作法的工具,而基督被视为谋逆的主犯。中国民众基于儒家纲常伦理对基督宗教圣像画的诠释或误解是当时中西文化冲突的突出反映。迄今鲜有从艺术社会史来观照明清中国基督宗教的研究成果,本文呈现了宣教圣像画在华的多重社会文化处境。基于圣经故事创作的宣教圣像画在华传播备受排斥,乃至与反教版画的相遇,激起暴力冲突,其过程充满挑战,艰难而曲折。

    2017年03期 No.12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美国学者贾德讷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研究

    许家星;

    儒学在21世纪逐步为世界所瞩目,故海外(尤其是英语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关注。本文以国内日益活跃的朱子四书研究为例,将在此领域耕耘四十年的美国学者贾德讷的研究介绍给中国读者。贾德讷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理学、教化、经典诠释等重要论题上,取得了与国内学界遥相呼应的丰硕成果,是当代英语学界《四书》研究之代表。对其《四书章句集注》研究加以评析,既可了解国外相关研究之进展,亦可为国内的经典研究及儒学研究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一个参照。

    2017年03期 No.12 46-5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宫崎市定史学中的民族主义

    王广生;

    宫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也是日本东洋史学研究领域内的权威学者,中日学界对其史学著述中的民族主义问题尚未有专门的论述,本文尝试在史学方法论的立场下,对宫崎市定史学中所展现的民族主义观念和立场,以"二战"前与"二战"后为界,分阶段论之。

    2017年03期 No.12 53-5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罗佩与《棠阴比事》

    孙健;

    《棠阴比事》是一部记载古代中国鞫案定谳事例的司法判案集,对中国古代法律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世纪中期,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将《棠阴比事》译成英文出版,是截至目前唯一的英文版本。高罗佩在译本中展现出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地方公堂和审案程序,他得出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看法,与西方学界传统上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负面评价不同,高罗佩认为中国古代司法体系的运转整体上还算良好。他对《棠阴比事》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学整理,使得该译本即便在今天也是校勘最精良的版本。

    2017年03期 No.12 60-6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中国经典在海外

  • 日本汉学家对《诗经》的接受与享受

    王晓平;

    日本汉学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现代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在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传承了江户时代的汉学学风。他们不但在治学内容和方法上部分沿袭了江户学者的学术积累,而且在接受和享受中国文学经典的态度上也力图向那时的汉学家靠近。因而,对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考察,也需要深入思考前近代的汉学遗产。对《诗经》的享受,就是在生活中经常想起它,吟诵它,以它为基础来构思作品。平安时代祭祀孔子之后以《诗经》为题目写作的诗歌,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受《诗经》影响创作的作品,都是那时汉学家享受《诗经》的记录。

    2017年03期 No.12 70-7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结构主义和去结构主义——比较葛兰言和于连对《诗经》的解读

    萧盈盈;

    《诗经》早在17世纪就被译介到法国,但对其文本和创作方法的研究却一直到20世纪才真正展开。本文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诗经》研究者:葛兰言和弗朗索瓦·于连,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反思恰恰折射了两种研究脉络:结构主义和去结构主义。

    2017年03期 No.12 79-8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王丽耘;胡燕琴;

    本文以霍克思《红楼梦》译本诸多参考底本为研讨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引入霍克思《红楼梦》藏书(见存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的《霍克思文库》),比照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和霍克思关于英译底本的说明文字(译本序、期刊论文、信函、访谈录),厘清霍译《红楼梦》前八十回所参考底本的确切数量,辨析确定诸本的具体版本信息,进而对霍译底本这一基础但却尚无定论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2017年03期 No.12 88-9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域外汉语研究

  • 傅兰雅的汉语语言观及其当代价值

    文月娥;

    傅兰雅的汉语语言观形成于晚清特定历史语境中,受其家庭环境、学习与工作经历、基督教精神等多重因素影响。他汉语语言观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界定"汉语"概念,分析汉语语言特点,指出汉语的历史优越性和发展性,倡导用中文译介西学,并呼吁保护中国语言文字。他的这些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维护汉语规范性,增强中国语言文字自信具有启示作用。

    2017年03期 No.12 98-1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中国文史研究

  • 来自异域的知音:宇文所安对杜甫《旅夜书怀》一诗的解读

    吴伏生;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诗歌解读被视为"尚友古人",理想的读者被称为"知音",因为他能为作品奉上一个"圆照"。杜甫正是在千载之后于大洋彼岸觅到了他的知音,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对杜甫《旅夜书怀》一诗的解读,更是不可多得的圆照。

    2017年03期 No.12 104-11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英国协助张格尔袭扰南疆真伪考

    恽文捷;

    本文对我国学界有关嘉道时期英国协助流亡和卓张格尔袭扰南疆的论点和论据提出质疑,进而通过分析相关中英俄文献资料论证英国并未直接介入张格尔事件。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19世纪英俄中亚争霸酝酿时期,部分英国人士从中亚和广州两条渠道搜集张格尔事件情报并予以分析,进而对清朝的新疆治理、浩罕与新疆的关系和中亚局势做出研判,指出英俄向中亚和新疆进行地缘和贸易扩张的前景。英国人士对张格尔事件的讨论为英商促发鸦片战争和推动英属印度中亚扩张提供了参考。

    2017年03期 No.12 117-12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外文化交流

  • 严绍璗中日神话比较研究论

    王立群;

    严绍璗中日神话比较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对中日神话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变异体神话的概念,探讨日本神话作为变异体神话的特征,用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证明了日本神话并不是一种所谓的纯日本民族文学的产物,而是作为一种变异体神话的存在。严绍璗的中日神话比较研究修正了当代神话研究中欧洲中心论思想,为神话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03期 No.12 126-13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8世纪中叶欧洲人构筑的北京印记——《北京志》初探

    李真;

    作为明清帝都的北京在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来华传教士在华生活多年,对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认,留下了丰富的中西文文献,包括不少在京生活的记录,成为当时西方世界了解北京的珍贵材料,也是研究明清北京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目前学界更多关注来华传教士的中西文献材料,忽略了同期欧洲学者编撰的专题论著。这批论著利用了传教士中国报道的原始材料,加以专门学科的论证和分析,在某些专题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将以1765年在巴黎出版的一部专论北京城的著作:Description de la Ville de Peking(中译名:《北京志》)为研究对象,力图总结和梳理域外汉学视角下18世纪中叶具有独特印记的北京历史地理的人文特征与地域文化。

    2017年03期 No.12 132-14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民族主义视角下的革命书写——浅析汤良礼撰英文著作《反叛的中国》

    李珊;

    本文运用文本阅读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对《反叛的中国》一书的写作动机及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该书写作于北伐战争之际,其主旨在于向西方读者阐明中国国民革命的深层原因,纠正西人著述中对中国革命的偏见。该书分为"安宁的中国""枷锁中的中国""反叛的中国""作为国家的中国"及"作为强国的中国"五大部分,从宏观上阐释了西力东渐以来中国由一个传统的文明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汤氏认为中国人民高涨的民族主义精神是国民革命的内在动力。《反叛的中国》引起中西学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人面向世界主动发出的声音,罗素则十分重视其中凸显的中国民族主义意志,并认为此书对于英国反思其对华政策有借鉴作用。然而,与其在《反叛的中国》一书中的反帝爱国立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汤良礼附逆于汪伪政权,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鼓吹手。

    2017年03期 No.12 141-151+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献与书目

  • 北堂藏16—18世纪西文游记初探

    蒋硕;

    天主教北堂藏书拥有大量西文善本书籍,笔者从中整理出数十种游记作品,并将这些游记辨析、分类,加以说明。本文认为这批游记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其中许多游记尚不为学界所了解。鉴于目前国内游记研究的情况,本文可为以英语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状提供大量非英语游记资源。文章并以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为背景,讨论了游记入华的原因。最后,笔者对怎样进行下一步的跟进研究做出了初步的设想。

    2017年03期 No.12 152-16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郭墨寒;

    冲正修是幕末明治前期日本知识人,有较深的汉学修养,其编著的《支那地志略》是目前所见最早一部明治时期日本人编纂的中国地志。《支那地志略》是明治初期日本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从中可见明治初期日本知识人对中国研究还停留在旧有书籍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可窥视他们对中国地理和现势情况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是日本汉学向中国学过渡的一个缩影。

    2017年03期 No.12 163-169+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与书介——汪荣祖英文书评专栏

  • 评《人力车时代的北京: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居民与政治》

    汪荣祖;付慧敏;

    本文是汪荣祖教授对《人力车时代的北京: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居民与政治》(Rickshaw Beijing:City,People,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一书所作的书评,该书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作者是史谦德(David Strand),全书共有383页。该书中译本由中央民族大学的袁剑翻译,题为:《北京的人力车夫: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居民与政治》,并于199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原文刊载于《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第108卷,第428期,第763—764页,由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于1993年7月出版。本文是汪荣祖教授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担任教授时所写。文章短小精悍,提到了很多书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同时也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7年03期 No.12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评《主术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汪荣祖;付慧敏;

    本文是汪荣祖教授对《主术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The Art of Rulership: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一书所作的书评。该书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于1983年出版,全书共有277页,作者是安乐哲(Roger T.Ames)。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译者是滕复,滕复将书名译为《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本文是汪荣祖教授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担任教授时所写。文章肯定了安乐哲对《淮南子·主术训》的贡献,也指出该书分析方法的局限和对历史背景关注的不充分,并对《淮南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2017年03期 No.12 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书评与书介

  • 美国汉学家的留华背景及其学术史意义——评《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

    叶隽;

    <正>一、美国汉学学统的欧洲背景虽然将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乃至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等人列为"美国早期汉学家"很有诱惑力,(1)因为这可以进一步揭示汉学史和美国主流思想史、政治史的关系,但我此处还是倾向于首先从学术史角度立论,即考察在现

    2017年03期 No.12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天主实义》的今注与新评——读《天主实义今注》

    代国庆;

    <正>近几年来,有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似乎安静了些。学术诚然不是热闹凑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确有其发展的内在理路,高低有致、扬伏有时实属常态。如若回顾以往研究,我们大可承认,每一波的新著迭出在很大程度上建基于新史料的挖掘、新视角的审视以及新方法的应用。令人欣慰的是,学界中人并没有蛰伏而休,而是不约而同地投身到史料的搜集、整理、迻译等基础性工作中。书目采编提要、原

    2017年03期 No.12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

  • 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人物与历史

    杜卫华;

    <正>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是同汉堡这座城市联系到一起的。作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汉堡在不同时期同时也是帝国城市,作为通向世界的大门,它是德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德的经济中心。德意志区域的殖民活动同汉堡密切相关,它对于新事物的开放性是德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从海外贸易获利的中产阶层和资本家们对于在汉堡成立一所偏重商业和贸易的大学颇为热心,但是德意志帝国封闭的政治架构没有给

    2017年03期 No.12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汉学的新动向——“第11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综述

    刘耘华;

    <正>一在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地方(中国除外)比夏威夷大学更重视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了。除了成中英先生于1965年创办的《中国哲学通讯》(Bulletin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3年改名《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之外,1951年在该校创刊的《东西方哲学》也是探讨中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平台(据笔者粗略的

    2017年03期 No.12 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伯嘉题词

    夏伯嘉;

    <正>~~

    2017年03期 No.12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裴和他的《红楼梦》情缘

    WANG;

    <正>韩裴(Petko Hinov)是一位保加利亚汉学家、翻译家、作家。他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的主编。韩裴先生对《红楼梦》有一种特殊的情缘,从少年时代起,便与《红楼梦》结缘。二十多年里,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将《红楼梦》翻译成

    2017年03期 No.12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玉冰与她的“神猴”故事

    WANG;

    <正>2017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谢玉冰(Charassri Jiraphas)副教授的专著《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的故事在泰国的传播》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神猴"故事是世界文坛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它走过"十万八千里",跨越不同时代、国度,形态变化多端,无论社会、文化几多变迁还能随机应变。谢玉冰副教授对中国、泰国、印度文学中

    2017年03期 No.12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的汉学教学与研究

    秋叶;

    <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目前有三个专业领域——中国、日本与韩国,可授予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这是个跨学科的项目,学生可以专注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可以对东亚多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但均须跨系选修多种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新闻、商务、法律、政府、公共卫生或者中学教学等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区域研究的各个专题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17年03期 No.12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丝绸之路上的人生》(第二版,2015)

    秋叶;

    <正>在公元后1000余年间,商人、传教士、僧人、托钵僧以及军人在这条后来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中亚通道的巨大的网络里旅行。作者苏珊·惠特菲尔德(Susan Whitfield)在本著中讲述了12位在该千年不同时期的旅行者在此前现代时期欧亚商道上的多彩历程。其中包括两名本版新增的人物:一位非洲的商船船长,一位阿拉伯哈里发时代的波斯旅行家兼作家。通过这些增加

    2017年03期 No.12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加州大学版《中国文化与社会新视野》丛书(2011—2013)

    秋叶;

    <正>自2011至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陆续推出《中国文化与社会新视野》丛书("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Book Series)的各个单行本共六种。它们是:《重读中国女性的生命故事》(Beyo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2011)、《汉族研究》(Critical Han Studies.The History,Representation,and

    2017年03期 No.12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良冰和雷勤风分获2017年“列文森奖”

    WANG;

    <正>2017年2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在官网上发布了2017年图书奖获奖名单。在公布的诸奖项当中,为纪念中国近代史研究巨擘、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而设立的"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尤其受到国内出版界和学界的瞩目。该奖项自1987年开始颁发,用于鼓励在美国出版,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

    2017年03期 No.1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永恒与现代之间:20世纪道教》(2012)

    秋叶;

    <正>《永恒与现代之间:20世纪道教》(Dao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etween Eternity and Modernity,2012)由宗树人(David A Palmer)与刘训合编,于2012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宗树人博士是法国国立高等实证研究院(EPHE)宗教人类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主

    2017年03期 No.1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

    <正>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2016),美国著名汉学家。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

    2017年03期 No.12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学家日文初级读本》(2017)

    秋叶;

    <正>由福格尔(Joshua A.Fogel)与文子(Fumiko Joo)编辑的《汉学家日文初级读本》(Japanese for Sinologiests.A Reader Primer with Glossories and Translations)于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种说法,即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须了解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本著致力于帮助汉学家学习有关中国的日语文献,为迄今正式出版并流通的首部教

    2017年03期 No.1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籍华人汉学家程艾蓝

    <正>程艾蓝(Anne Cheng),法籍华人。1955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接受了完整的法国教育,深受古典与欧洲人文思想的熏陶。其父程抱一是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de France)首位亚裔院士。1975年她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留学复旦大学。三十余年来,她先后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和法国东方语言学院(INALCO)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她的主

    2017年03期 No.12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著名的“中文世界”文学研究者——史书美教授

    秋叶;

    <正>史书美(Shu–Mei Shih)教授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身跨比较文学、亚洲语言与文化、亚裔美国人研究三个系,同时与同事联合主持梅伦人文学科博士后项目(Mell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主要从事以中文世界为中心的跨国别视野中的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作为文化生产区域的中文世界(Sinophone)文学、港台文学、流散写作、女性主义、

    2017年03期 No.1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的汉学教学与研究

    秋叶;

    <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汉学(中国学)教学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语言与文化系(Dept.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与东亚系(Dept.of East Asian Studies)。亚洲语言与文化系建立于1947年,其前身是东方语言系(Dept.of Oriental Languages),1984年曾改为东亚语言文化系,2001年改为现名。建系之初,有中国学与日本学两个专业,1967年开始获

    2017年03期 No.12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著名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杜德桥去世

    WANG;

    <正>英国著名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于2017年2月5日因病去世。杜德桥教授专攻8—17世纪的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传统和俗文化。著有《〈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His-yu Chi:A Stud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2017年03期 No.12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芮效卫

    <正>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1933—2016),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美国时间2016年5月30日,芮效卫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岁。芮效卫一家与中国渊源颇深。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芮效卫

    2017年03期 No.12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捷克翻译家李素荣获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之“青年成就奖”

    WANG;

    <正>李素(Zuzana Li)是捷克当代汉学家,热爱中国文学,创办了"新"("XIN")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将很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到捷克。2014年,由李素翻译的中国作家阎连科的《四书》获得了捷克年度最佳译著奖。此外,她还翻译了中国畅销书《狼

    2017年03期 No.12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德国汉学家柯马丁

    WANG;

    <正>柯马丁(Martin Kern),德国科隆大学汉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学术领域涵盖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历史、思想史、艺术史和宗教史,致力于早期文本的形成、接受、经典化研究,同时对中国古代及中世纪诗歌的理论、美学、阐释实践有浓厚兴趣。其英文著作主要有《早期中国的文本和仪式》(Text and

    2017年03期 No.12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籍华人汉学家孙康宜

    <正>孙康宜(Kang-i Sun Chang),原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1968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197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现任耶鲁大学中国诗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性

    2017年03期 No.12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后记:不易初心念故人

    任大援;

    <正>审读完《国际汉学》总第12期的稿子,恰逢学期末最后一周。在三年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看到从事海外汉学研究的研究生在一个学院就有几十人,让人感到欣慰。回想20年前,海外汉学中心(如今更名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之初,教师也不过三四人,更何论研究生。这些年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长足进步,是学术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国际汉学》能给海内外学术同仁提

    2017年03期 No.12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

    <正>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年生,著名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宾大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顾问,还担任京都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任教职,精通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开拓精神的学人,著述宏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

    2017年03期 No.12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