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汉学一家言

  • 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

    楼宇烈;

    <正>一近年来,对东方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浓厚兴趣,成为世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近几百年来,西方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西方文化因而也就在世界上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东方国家大多处于落后、贫弱的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先进、富强的现成榜样,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把先进、富强与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近一百多年来,所有的东方国家在摆脱落后、贫弱和走向现代化的

    2016年04期 No.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亚洲价值观构建初探

    韩震;

    <正>亚洲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但这种文化概念往往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的,如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北美文化、拉美文化,如此等等。实际上,正像欧美文化是一个复数文化的集合体,亚洲文化也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复数的。在亚洲历史演进的时空体系之中,人类因为应对不同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在冲积平原往往就形成农

    2016年04期 No.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汉学访谈录

  • 社会学视角的禅宗研究——日本著名佛教学者伊吹敦教授访谈录

    伊吹敦;沈艺;孙乙;

    2012年11月6日—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1)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有幸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的迦南美地咖啡馆采访了著名佛教学者、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伊吹敦。伊吹敦教授是初期禅宗史的专家,著有《禅的历史》(「禅の歴史」,法蔵館,2001年11月),译有《中国禅宗史—禅思想的诞生》(『中国禅宗史-禅思想の誕生』,印順著,山喜房佛書林,1997年1月)和《中国的宗教》(『中国の宗教』,Joseph A.Adler著,春秋社,2005年6月),并且发表了大量讨论禅宗思想的论文。

    2016年04期 No.9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学者李焯然教授访谈录

    李焯然;蒋雯燕;

    2013年10月18日,"中国文化与亚洲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值此学界盛会,我们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李焯然教授。李焯然,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一级荣誉文学学士、哲学硕士。专门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明史、东亚儒学、华人宗教民俗。出版专著有《明史散论》《明成祖史论》《儒学传统与思想变迁》《道教简述》《丘浚评传》等,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论丛》主编,北京《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文库》、欧洲《明清研究》(Ming Qing Studies)、日本《东亚文化交流杂志》(Journa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等丛书及学报编辑。李焯然教授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最新研究领域、汉学治学方法和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概况。

    2016年04期 No.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书讯

  • 书讯

    <正>何新华:《清代朝贡文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朝贡文书是朝贡体制下中外交往使用的一种专用外交文书,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承继有序。清代朝贡文书流行时间纵贯有清一代,流行范围包括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欧洲。清代朝贡文书包含了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约300年的中外政治、外交、文化等信息,堪称一部由文书构成的清代对外交流史。本书是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清代外交文书的专著,以清代朝贡文书为研究对象,不仅对朝贡文书的种

    2016年04期 No.9 17+3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罗明坚研究专栏

  •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罗明坚手稿翻译与研究

    麦克雷;张晶晶;

    本文原标题为"The first Western Translation of Confucius’Dialogues:One Chapter from Michele Ruggieri’s(1543-1607)Manuscript",在2016年6月23—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作者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意大利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利玛窦和早期拉丁汉学家,研究成果有: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i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Press,Taipei,2004),Sinologia Spirituale(《汉学中的精神》,意大利文,LAS,Roma,2011),Lingua Latina Ad Sinenses Discipulos Accomodata(《拉丁语基础教程》,Commercial Press,Beijing,2014),还发表了多篇关于早期汉学和拉丁语的文章。麦克雷教授认为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是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的第一位欧洲汉学家,而目前对该版本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尚属空白。若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需要转录手稿,这是一项艰苦又耗时的工作。麦克雷教授将罗明坚的拉丁文手稿转写、整理并译成英文,本文译者进而将其译为中文,并初步研究后将其与《论语》原文进行对照,具体深入的研究待今后进一步展开。

    2016年04期 No.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9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翻译——以罗明坚《中庸》手稿为例

    王慧宇;

    本文所要考察的是存放于罗马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编号为FG[3314]1185的"四书"手稿。这份手稿是已知最早的中学经典拉丁译本。通过分析手稿的写作时间及其中《中庸》翻译特点、思想倾向,推断其作者为罗明坚。通过对《中庸》手稿中对儒学核心概念的解释和转述,浅析罗明坚在译介儒家经典时融入天主教思想的转述特点,陈述其在儒学经典诠释方面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角。

    2016年04期 No.9 29-3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传教士汉学

  • 卜弥格《中国地图集》研究

    汪前进;

    卜弥格《中国地图集》是现在发现的来华传教士最早绘制的中国地图集,在地理学史和汉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以下重要问题做了研究:卜弥格在明朝已经基本灭亡、清朝已经统一全国时还要绘制一套明朝政区地图的原因;卜弥格《中国地图集》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的关系;卜弥格在编撰《中国地图集》所介绍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博物学的知识;卜弥格在绘制《中国地图集》所采用的西方绘图的方法和中国传统绘法。

    2016年04期 No.9 37-5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明清耶稣会士的汉语白话书写实践

    郑海娟;

    明清来华耶稣会士素以著书传教闻世,其著译多诉诸文言。不过,白话书写作为向平民传教的利器,其便利性很早便为会中有识之士看重。耶稣会士汉语白话书写实践自罗明坚、利玛窦始,此后经罗儒望、冯秉正、贺清泰等人身体力行,不断得到丰富,到清末民初,这一动向最终与清末及五四白话文运动实现汇合。本文拟梳理晚明至清末耶稣会士的汉语白话书写实践,讨论这一涓涓细流如何蜿蜒不息,为汉语书面语系统的近现代转型提供有效经验和语汇资源。

    2016年04期 No.9 59-6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贺清泰《古新圣经》初探

    王硕丰;

    1803年前后,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贺清泰的《古新圣经》问世,这是第一部几近完整的《圣经》中译本,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新教最早的《圣经》汉译者马礼逊也参考过这部书。作者在梳理"二马圣经"前汉语《圣经》史的基础上,对贺清泰《古新圣经》藏本进行介绍,并从对勘角度,分析其译经中的翻译策略。

    2016年04期 No.9 66-7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冯秉正《中国通史》在欧洲思想史上的影响述评

    李婷;

    本文聚焦于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神父翻译编纂的法文版《中国通史》18世纪和19世纪在欧洲的影响及其评论,重点分析它在启蒙时代影响微弱的原因,介绍19世纪三位德国思想家赫尔德、黑格尔和韦伯读过该作品后对中国发表的判断,并从今天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作品在欧洲的影响进行综合评述。

    2016年04期 No.9 71-7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慕沙与黑格尔:19世纪欧洲的汉学与哲学

    程艾蓝;刘婷;

    本文作者是知名汉学家程艾蓝女士(Anne Cheng),法籍华裔学者,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先生之女。她曾先后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和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负责教学和研究工作,1998年获得西方汉学最高奖项"儒莲奖",2008年进入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主持汉学讲席,教授中国思想史。本文是程艾蓝女士2014年6月于巴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雷慕沙及其继承者—纪念法国汉学两百周年学术研讨会"(Jean-Pierre Abel-Rémusat et ses successeurs.Deux cents ans de sinologie fran?aise en France et en Chine)上的发言稿,文章讲述了雷慕沙等一批专业汉学家的出现,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家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认识发生转变。

    2016年04期 No.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海关洋员到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及其汉学思想

    卢铭君;

    德国人穆麟德曾先后在中国海关和德国驻华领事馆任职,为李鸿章洋幕僚。在华工作引起了穆麟德对汉学的兴趣,他发表了《汉籍目录便览》《满文文学杂论》等汉学作品,一度在汉学界颇有影响。现有文献基本都是从历史学和政治学角度探讨穆麟德在华以及在朝鲜的政治作为。近年来,国内学界已逐渐关注穆麟德的学术成果,但对穆麟德的生平以及汉学成就的认识仍较模糊,全面论述其汉学成果的著述迄今未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厘清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全面梳理其学术成果并进行评价,介绍其汉学思想概貌。

    2016年04期 No.9 83-8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韩儒李退溪的性理学思想

    李甦平;

    韩国朝鲜朝时代的大儒李退溪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理学大家朱熹的思想。为了探求李退溪性理学思想的本质、特色及价值,本文在细读李退溪著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法,从"理气""性情"和"践履"三个方面对李退溪的性理学思想做了深入分析。在"理气"观上,李退溪强调"理"的活动性;在"性情"观上,李退溪重视"情"的价值;在践履观上,李退溪主张"敬"说。

    2016年04期 No.9 89-95+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中国经典在海外

  • 跨文化视角下“Way”与《庄子》之“道”之比较

    刘乾阳;

    通过对《庄子》之"道"及"(the)Way"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探讨,可以发现"Way"作为《庄子》之"道"的对译词,从词源及其引申的意义上来说自有它的道理,这也是西方汉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译法。但是,这种归化的诠释策略也容易导致对《庄子》之"道"的上帝化、超绝化的误解。于是,"道"被融摄进了规训、指引、归宿、信仰的宗教成分,它不再指向一种轻松的万物齐一、适性逍遥的美妙境界。

    2016年04期 No.9 96-102+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传播的多元途径探究

    职莉莉;慕小娟;

    中国和意大利两国的建交,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文学作品的交流,加强了作品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和频繁化。随着近年来中国热的再次升温,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译者、读者等内在因素与意大利研究机构、出版社、传媒机构的翻译研究、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相结合,构成了汉译意作品多元化的传播氛围,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2016年04期 No.9 103-10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捷克东方学家德沃夏克及其《道德经》译本

    徐伟珠;

    捷克东方学家鲁道夫·德沃夏克的《道德经》译本,创建了一个永恒的关于"道"的捷克语译本,一个发人深省、对后来的翻译者充满启迪的开放的版本。他的译介把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引入捷克环境,由此激发捷克读者对遥远、陌生的中国的想象,在东方精神和神秘的艺术审美中看到东方主义的某些特征。德沃夏克由此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捷克汉学的源起。

    2016年04期 No.9 108-11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中国文史研究

  • 康乾时期第三方视角下的四川土司——以白日昇、李安德二神父的书信和日记为中心

    李华川;

    18世纪上半叶,在两位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白日昇和李安德的法文书信和拉丁文日记中,留下了一些关于四川土司的记载。他们笔下所呈现的四川土司,有别于习见的中文史料,是来自第三方视角的观察。这些记载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我们对清中期土司的认知。经考证,我们基本认定白日昇所记录的四川土司为瓦寺和天全土司。他所勾勒的瓦寺地区的信仰、习俗、战争、传教等活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细节;他对于天全土司高一柱的生动描绘,透过沉闷的历史文献,复活了一位康熙时期川西土司的生活画面。李安德在日记中对大金川之役的叙述,是当时罕见的批评清政府的史料,在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与乾隆帝之间,他倾向于同情前者,认为清军所宣扬的胜利,是一出欺人的戏剧。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当不必顾虑"文字之祸"时,一个乾隆时期可自由表达的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真实态度和声音。

    2016年04期 No.9 113-119+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法律制度史与新法律史——美国学者马伯良宋代法律史研究的两种范式

    孙健;

    马伯良是美国宋代法律史研究者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被称为"最重要的唐宋法律史学家"。他的研究清晰地展现出两种范式:一是制度史范式下的传统法律史研究,二是"新法律史"视野下的"法律社会史"或"法律生活史"研究。传统法律史研究提供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宏观景象,尽管这一景象局部有些失真,它仍然是认识中国古代法律面目,勾勒中国古代法律沿革轨迹,归纳中国古代法律程式的必要前提。"新法律史"更加强调贴近和回归实践和日常,关注法律在基层社会的动态实施和具体运作环节,观察普通百姓面对法律的真实状态。马伯良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缩影,从中折射出美国宋代法律史研究的方向、特点和发展历程。

    2016年04期 No.9 120-12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元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

    高玉海;

    相对于明清小说而言,宋元时期的小说被国外学者关注得比较少,这也表现在中国古典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传播和研究方面。本文对中国宋元时期的文言笔记小说和通俗白话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传播和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梳理,认为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当下俄罗斯时期,宋元小说在俄国的翻译和研究都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

    2016年04期 No.9 127-133+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早期汉学家彼特·汤姆斯谈中国诗歌

    彼特·汤姆斯;蔡乾;

    彼特·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1790—1855),英国汉学家。青年时代在伦敦从事印刷业,1814年来华,在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负责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应用,以协助马礼逊(Robert Morisson,1782—1834)出版《华英字典》(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1823)。他在中国居住了11年(1814—1825),工作之余熟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出版多部有关中国的作品。1824年,汤姆斯把《花笺记》首次英译,以"Chinese Courtship,In Verse"为名在澳门的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和伦敦的帕伯里、艾伦与金斯伯里(Parbury,Allan and Kingsbury)公司联合出版。本文是对汤姆斯英译《花笺记》的序言部分的翻译。在序言中,汤姆斯通过《花笺记》同《诗经》及《西厢记》的比较,引用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中国诗歌的评论介绍,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风格特色、形式特征、发展历史,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学者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和翻译状况。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关于中国诗歌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汉学界对中国诗歌的研究水平。

    2016年04期 No.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的文学:英国皇家学院演讲录

    罗伯特·唐古拉斯;贾洪伟;

    罗伯特·唐古拉斯(Robert K.Douglas,1838—1913)是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汉学教授、大英博物馆研究员。他于1875年5月至6月间在英国皇家学院做题为"中国的文学"的演讲,从孔子言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讲到元明清的狭义中国文学,该演讲稿以"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China:Two Lectures"为名出版(Trübner&Co,1875),本文是该书的第二讲,第59—134页。他又以演讲内容为基础编写《大英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888)中的"China"(中国)词条。汉学教授、皇家学院、百科全书词条这三个因素标志着唐氏在英国汉学界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他的言论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将他当时的代表性著述以译文形式介绍给国内读者,使其了解当时英国学界对汉学的态度、研习汉学背后的动因,也便于中国人从他者的视角看待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2016年04期 No.9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中外文化交流

  • 那世宝:报人、社会活动家、出版商

    雷强;

    法国人那世宝20世纪初来华,1933年在北京去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以报人、社会活动家、出版商的身份活跃在北京地区,然而其事迹今已无人问津。本文通过新闻报纸、回忆录、已公开的档案、书籍实体等一手资料的对比和分析,推断出那世宝接手《北京法文新闻报》的大致时间,简述他所经营的通讯社在北洋政府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再现其印书馆的出版历程。

    2016年04期 No.9 150-15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陵大学外籍教师与汉学研究

    姜庆刚;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外籍教师在汉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04期 No.9 158-162+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英文《北平时事日报》社论看其对战后若干重大问题的态度

    叶向阳;

    本文以笔者目前所能看到的《北平时事日报》1946年1—2月、6月及7—8月的社论为材料,审视该报对当时北京乃至整个中国、世界的某些问题或社会状况的态度。笔者拟就"如何对待战后的日本""为战后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们鸣不平""对战后世界的期盼"等方面分述之。从本报社论的关注对象以及所表达的观点可以看出,本报站在曾经的受害者中国的一方,在日本战败后不久就通过具体事例来揭露日本人的虚伪、固执、好斗好战、老谋深算的本性,可谓一针见血。同时,主编孙瑞芹作为无党派自由知识分子站在较公正的立场,在国民政府资助的这份英文报上,同情弱者,呼吁政府重新考虑所制定、颁布的政策法规。不过,在本阶段关于战后建立"联合政府"、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统一问题的诸多社论里,在国民政府与中共之间,该报就明显地站在国民政府一边了。

    2016年04期 No.9 163-16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诠释的两面——中外交流之“格义”实例考论

    张明明;

    魏晋、明清、现代是三个中外文化深入交流的时期:魏晋时佛教盛于中土,明清间西洋天主教入华,现代华夏大地步武西学西物之风劲吹。其间有一共象:西来之士或中土之人自觉不自觉地以异文化同中国文化径相配拟,此类"格义"之举促进了异文化在中土的传播,却也造成了异文化的"在地化"变异及中土人士对异文化的误读,妨碍了文化间的真了解。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时期择取若干比附概念的"格义"实例,考察其样貌,分析其利弊,或可为当今之跨文化交流稍作镜鉴。

    2016年04期 No.9 169-17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与书目

  • 最早新教传教士翻译小说《时钟表匠言行略论》版本述略

    林惠彬;

    据笔者调查,1829年伦敦会修德翻译出版的《时钟表匠言行略论》,是目前所知最早译介到中国的西方基督新教小说。该作品讲述了两个不信教的朋友兰和容遇见钟表匠之后,渐渐地接受基督教的故事。小说共八回,没有回目,用官话写成。目前找到七个传世版本:三种法语本、两种英译本、两种中译本。本文以此为文献基础,介绍和梳理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并比较各译本之间的差异。

    2016年04期 No.9 173-17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雷慕沙博士论文《舌诊研究》初探

    李慧;

    1811年,欧洲第一位汉学讲座教授—法国汉学家雷慕沙以拉丁语论文《舌诊研究,即论从舌头看出的病征,以中医理论为中心》(1813)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或是西方第一篇以介绍中医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作者以来华传教士对中医的介绍为基础,通过将西医与中医在舌症状方面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对比,展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舌诊研究》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论文是一篇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典雅的修辞学范文;论文的西医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但是作者对中医文献的出处避而不提。文章最后附上笔者翻译的《舌诊研究》全文,以期为雷慕沙研究和中、西医学早期交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016年04期 No.9 180-18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书评与书介

  • 西人眼中的汉语——兼评《西方语言学史》

    秦晓惠;

    <正>语言学史家姚小平教授的《西方语言学史》于2011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属西学史丛书系列。该书是一部单卷本语言学通史,自远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的语言思想叙起,经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以后,到19、20世纪直至目前,梳理了西方语言学两千余年的演进脉络,阐述了该学科各个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学派、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以往西学史著

    2016年04期 No.9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最熟悉的陌生人——读葛兆光先生《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王梦景;

    <正>对异域的记载与想象幻象丛生。作为中国的近邻,且与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同属东亚汉字圈的李朝朝鲜,其汉文燕行文中记载的大清中国与西方笔下的中国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包含清朝当权者意欲遮蔽、汉民族意欲压抑的历史记忆,也揭示了朝鲜对"华夷变态"之后的中国文化进行祛魅的尝试。葛兆光先生的《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以下简称《想象异域》)所做的探究旨在通过燕行文,揭示文献、传说、意识形态以

    2016年04期 No.9 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思齐寄语

    魏思齐;

    <正>~~

    2016年04期 No.9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佐良先生与中国学

    秋叶;

    <正>2016年是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王佐良先生(1916—1995)诞辰一百周年。王佐良先生学贯中西,不仅是英国文学研究的大师,也精通中国文学。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就用英文撰写了《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Tren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一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约25年(1917—1943)的中国新文学做了全面而精彩的阐述。该文作为军委会战地服务团"中国与中国的事物"英文宣传册于1946年在北平出版。其实,王佐良

    2016年04期 No.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珏良先生与汉学

    秋叶;

    <正>2016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纪念原英文系教授周珏良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会上周先生的亲友及同事与学生回忆了其为人为学的事迹,在为学上强调其在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上的贡献。周先生的好友兼同事王佐良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建立普遍诗学,珏良是最有资格的一人。……中国一般学外国文学的人没有他的中文根底,而中国一般谈比较文学的人缺乏他的外文修养"。笔者认为,周先生在比较文学或广泛意义的汉学上的贡献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04期 No.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荷兰汉学家、历史学家包乐史来访

    秋叶;

    <正>2016年10月14日,受中国文化部邀请,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包乐史(Leonard Blussé)先生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北外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开启其中国讲学之旅的第二站。包教授此次来北外与师生座谈与讲座的重要主题是现藏于莱顿大学亚洲图书馆的印度尼西亚珍贵历史文献"公馆档案"。"公馆文献"是记录18-20世纪印度尼西亚华

    2016年04期 No.9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之2016海外汉学专题论坛”综述

    <正>2016年11月12—13日,由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之2016海外汉学专题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屈子祠举行。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与大陆的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海外汉学"专题展开了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在大会发言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

    2016年04期 No.9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大学成立域外汉学与汉籍研究中心并举行首届研讨会

    秋叶;

    <正>2016年11月15日,武汉大学成立域外汉学与汉籍研究中心。该中心拟将"域外汉学"与"域外汉籍"研究并重,主要围绕与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明清文学研究相关的基本文献、研究文献展开深入探究。该中心的研究团队以本校文学院、外语学院及国学院的一些有海外高校访学与留学经历、对于域外汉学与汉籍研究有兴趣的"70后学者"为基础,邀请"长江学者"陈文新教授领衔,程芸教授具体负责。这支充满活力的年轻研究团队已发表了

    2016年04期 No.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洲汉学学会简介

    浮萍;

    <正>欧洲汉学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于1975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学会会员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冰岛等国的汉学家。学会的宗旨在于提升欧洲所有与中国学相关的学术活动。根据学会章程,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每次会议地址均不同。学会的每次会议大体都有一

    2016年04期 No.9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汉学家风采

    <正>内田庆市,1951年生,文学博士,文化交涉学博士。原关西大学图书馆馆长、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东亚文化研究科教授。目前研究方向: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文化交涉学。学术成果:近二十年,以中国的"西学东渐"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特别是以17世纪到19世纪欧美传教士的"欧文资料"为中心,研究其对于近代汉语的影响。并且还通过对日本(包括琉球)、朝鲜等周边地区"官话"的研究,与欧美部分

    2016年04期 No.9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三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综述

    <正>2016年11月11—13日,第三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南京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高层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主办,由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2016年04期 No.9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获第二届唐奖“汉学奖”

    <正>2016年6月20日,美国汉学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凭借在儒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第二届唐奖"汉学奖"。狄百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海外研究中国思想的著名学者,也是本刊的学术顾问。狄百瑞教授今年97岁高龄,一生出版30多本专著,其中多部具有突破性贡献。他参与编写的教材,至今仍是欧美大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必读书。他已经被翻译为中文的著作包括《儒家的困境》《中国的自由传统》

    2016年04期 No.9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相遇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正>2016年11月18—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相遇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行政学院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港澳地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国内外学者们围绕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传教士与中文文学、西学在东亚各国等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

    2016年04期 No.9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后记:归来兮!伟大的中国文化

    张西平;

    <正>本期"汉学一家言"栏目刊出了中国哲学研究大家楼宇烈先生和哲学家韩震教授的两篇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所代表的亚洲文化或者东方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楼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近几百年来,西方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西方文化因而也就在世界上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东方国家大都处于落后、贫弱的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

    2016年04期 No.9 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汉学》2016年总目录

    <正>~~

    2016年04期 No.9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