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专论

  • 日本“汉学—东洋学—东方学”三百年演化论

    王向远;

    从学术的角度看,日本学界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中心的东方学研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化历程。江户时代(近世)“国学”源自中国的儒学,扩展开去而形成日本的汉学。汉学中包含着以汉译佛经为经典的日本佛学,从佛学延伸,出现了将中、日、印三国作为区域整体加以把握的日本早期的东方研究。到明治维新后,形成了既受欧美东方学影响又继承江户汉学传统的“支那学”。此后,从“支那史”又延伸出作为区域史的“东洋史学”,最后形成了“东洋学”。战败后,日本的“东方学会”成立,标志着当代日本“东方学”基本摆脱了近代“东洋学”的国家主义立场,回归到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形态。从近世汉学,到近代“支那学”“东洋学”,再到当代“东方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日本的东方学学术史、东方学思想史及其学术特质的一个重要维度。

    2025年04期 No.49 7-1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 《诗经》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田小龙;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已有西班牙传教士在其儒家经典译注中零星翻译了《诗经》部分内容,虽属片段性、偶然性的翻译活动,却显示出西班牙语国家对《诗经》的接触早于既有认知。然而,自1925年《诗经》首度系统译介至加泰罗尼亚语起,《诗经》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规模性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经过20世纪初的译介、20世纪60年代由汉学家引导的系统翻译以及21世纪以来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译介研究,展现出逐渐深入的发展态势。在该过程中,诗人、文学家和汉学家纷纷投身于《诗经》的译介研究工作,不仅使《诗经》成为西班牙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双方在思想上的互动。

    2025年04期 No.49 15-2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松花笺》译者与阿瑟·韦利的汉诗英译论争

    胡婷婷;

    《松花笺》是20世纪早期一部重要的汉诗英译集,由美国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与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合作翻译而成。两人合作翻译期间的大量通信多有留存,从中可以看出两位译者与同时代汉诗英译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其中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是最为强劲的对手。两位译者暗中与韦利竞争,希望在汉诗英译方面胜出一筹,同时又在报纸杂志上与其公开探讨汉诗及其英译的种种问题。这场论争总体上是良性的、积极的,他们既为对手喝彩,也给对手提出诚恳的批评,促使双方检视各自的译本、调整翻译方法、修正其中的问题。

    2025年04期 No.49 29-3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外文化交流

  • 新发现康熙朝满文文书与遣戍盛京的基督徒

    庄声;

    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技术在中国顺利进行宗教传播活动,耶稣会士在传教中更是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允许中国教徒保留传统的礼仪活动。但是到了康熙朝其他修会认为这些行为违背了天主教的教义而发布禁令,由此引发罗马教廷和清廷之间的所谓“礼仪之争”。教廷为了解决礼仪问题派遣特使到北京交涉,但是在北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怒康熙皇帝,还致使特使等人与相关教士遭到驱逐,协助特使团在京工作的基督徒受此牵连亦遭惩罚。本文主要通过鲜为人知的满文档案文献,辅以西文资料,对极少被学界关注的受礼仪之争牵连的基督徒进行探讨,以此澄清学界未曾了解的史实情况。

    2025年04期 No.49 39-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域外汉学研究

  • 基于KAKEN数据库的日本中国研究探析(1979—2022)

    刘岩;刘毅;

    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时代语境下,精准把握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及叙事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基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简称KAKEN数据库)1979年至2022年间收录的4840项中国研究课题,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历时性分析,深入探究日本学术界中国研究的演变轨迹与核心议题。研究揭示:日本学术界在中国研究领域形成了核心机构与领军学者,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内容以中国民族学为核心,覆盖文学、历史学、地域文化等,同时紧跟中国政策与社会发展动态,近年来“一带一路”成为其研究热点。这一学术特征体现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研究的深入挖掘与跨学科拓展。系统梳理与评估日本的中国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中日学术互鉴,也可以为我国相关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研究范式的创新、知识共享的提升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4期 No.49 55-67+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佛教研究

    陈映锦;王子璇;

    俄罗斯第十二届东正教北京传教团(1840—1856)开启了专业化的中国宗教研究,其中瓦西里耶夫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对汉藏佛教史、儒释道三教关系、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学术问题,产出了丰硕的翻译、研究成果。他在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始终以佛教为核心,将中国本土的道教、外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相比较,深入分析佛教传入中国的适应与接受情况,乃至东西方精神的优劣。瓦西里耶夫在中国边疆地理、中国文学史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也为他的佛教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与学术视角。他在中国的见闻以及带回俄国的第一手汉藏佛教典籍,使他得以成为西方世界首位利用汉藏佛教文献研究中国佛教的汉学家。本文通过对瓦西里耶夫佛教研究成果的重新梳理与分析,确定他在海外中国佛教研究的学术地位。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佛教在世界宗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佛教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深化中俄文化的交流。

    2025年04期 No.49 68-7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汉学家德呢克与《中国民俗学》

    姜力丹;

    尼古拉斯·贝尔菲尔德·德呢克(Nicholas Belfield Dennys,1839—1900)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来华外交官、汉学家、报刊主编。他利用其在华的多重身份,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搜集、依靠学术好友为其提供手稿笔记等多种方式获取了大量中国民俗资料,按照欧洲早期民俗学著作的体例和分类方法编撰了目前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民俗的专著——《中国民俗学》(The Folk-Lore of China)。德呢克对民俗文献的辑录呈现书面与口头并重的特点:他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京报》等书面文献中辑录民俗文献,还搜集了大量来自中国民间的口头故事,初具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色彩。西方学界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该书因其颇具东方学色彩的“中国民俗雅利安起源说”而遭到批判;另一方面,其丰富的中国民俗资料受到英国民俗学会的重视,被学会成员频繁参引,成为当时西方学界了解中国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5年04期 No.49 77-89+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汉学史研究

  • 从《通报》看20世纪上半期法国藏学研究

    丁斯甘;

    创刊于1890年、由法国和荷兰汉学家联袂主编的《通报》关注藏学研究,其刊发的论文、书评、资讯展现了20世纪上半期法国乃至国际藏学的发展轨迹。通过梳理《通报》1890—1944年刊发的文章,可以发现,20世纪前半期法国藏学研究注重藏学材料刊布,研究视角转向汉藏对比研究,并运用文献释读的方法研究藏语音韵、宗教、历史等多领域。

    2025年04期 No.49 90-9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国外纳西学研究百年史

    杨福泉;余丽婴;

    本文梳理了广受国际瞩目的纳西学在国外百年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状况及其特色。本文将国外纳西学研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叶到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并重点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外纳西学的繁荣发展。1978年以来,各国学者采取深入的田野调查、多学科多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使纳西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的频繁合作拓展了纳西学的比较研究和视野。

    2025年04期 No.49 98-10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 从《佩文韵府》到《汉文总书》:加略利对中国类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汤超骏;高永伟;

    清初官修类书《佩文韵府》收录汉字一万零两百余个,词语六十多万个,专供文人创作诗文辞赋时征选辞藻典故、讲求押韵对句之用。来华西人加略利(1810—1862)曾计划以《佩文韵府》为底本编纂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式汉法词典——《汉文总书》,向西方展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全景图”。词典样册、正本第一卷分别于1842年、1845年出版。后续编纂计划因故终止,不过现存刊印内容已足以体现其编纂技艺与匠心。本文从辞书编纂角度出发,对《汉文总书》和《佩文韵府》进行体例与文本的对比分析,还原加略利“文明互鉴”的路径,揭示西人编纂汉法词典实现对中国类书的传承与发展、以双语词典为媒介促成两种文明借鉴与融合的实践。

    2025年04期 No.49 107-12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明互鉴的多元性:西式盲文中文化改造历程中的争拗

    郭卫东;

    盲文的产生为盲界打开了认识光明世界的门扉。中国长期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度,汉语文则是全人类使用最多的文种之一,中文盲字在这两个“最多”之间修建了通衢。厥功至伟!此是汉语国际化和西式盲点字中文化的先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和文明互鉴的结晶。但互鉴的过程却复杂曲折,其间有坦途顺道,也有摩擦冲突;有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也有博弈纠缠。异域先进文化被国人吸取,加以中外融合萃取精华的重塑改写,演化为本国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贡献于国际社会,此乃文明成果存之久远的定规。

    2025年04期 No.49 122-13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中古赴印与来华僧人研究述评——以敦煌汉文文书为中心

    梅雪;

    敦煌汉文文书中记载的赴印与来华僧人史料,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行记类文书;二是牒状启类文书;三是不便归入上述两类的其他文书。国内外学界对这些史料及相关史事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包含历史学、地理学、佛教史、文学、语言学等。对这三类文书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对了解赴印与来华僧人的社会活动,以及其与归义军政权、中央朝廷的关系有益,有助于丰富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

    2025年04期 No.49 131-139+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17年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俄罗斯的翻译与阐释

    阎国栋;郭来美;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作为中国景教第一文献和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但受语言限制,大秦景教碑的俄译本却鲜少受到学界关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俄罗斯的翻译与阐释主要集中在1917年前。早在18世纪下半期,出于政治、宗教与学术动机,以列昂季耶夫、卡缅斯基、利波夫措夫、列昂季耶夫斯基、阿列克些与阿姆菲洛希为代表的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的汉学家多次翻译大秦景教碑。他们参详碑文,对照西文译本,潜心俄译,同时考订史实,补充注释,详解宗教、历史与地理术语的内涵,为以大秦景教碑为中心的中国早期基督教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2025年04期 No.49 140-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编后记

  • 域外中国学研究一定要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

    张西平;

    <正>读了这一期的论文,第一个感觉就是域外中国学的跨学科性,涉及学科广。本期所刊论文不仅包括域外对中国传统的经学的研究和翻译,例如田小龙的《〈诗经〉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译介研究》;还包括对传统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例如胡婷婷的《〈松花笺〉译者与韦利的汉诗英译论争》;还包括国外对藏学和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如丁斯甘的《从〈通报〉看20世纪上半期法国藏学研究》和杨福泉、余丽婴的《略论国外纳西学研究百年史》。在宗教史研究上,既有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展开的如庄声的《新发现康熙朝满文文书与遣戍盛京的基督徒》,也有对域外佛教的研究,如陈映锦、王子璇的《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佛教研究》。

    2025年04期 No.49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斯蒂院士为《国际汉学》题词

    玛丽安·巴斯蒂—布吕吉耶;马骥;

    <正>巴斯蒂院士于2024年11月23日为《国际汉学》题词,译文如下:值此创刊三十周年庆典之际,我谨以法国著名歌手兼词曲作者伊夫·迪泰伊(Yves Duteil)的一首经典歌曲中的歌词,向《国际汉学》致以真诚的祝贺:三十正韶华!

    2025年04期 No.49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构——解构之维:郑敏的诗歌与诗学

    沐钰;

    <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燕的新著《结构—解构之维:郑敏的诗歌与诗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1月推出。该书为常宇主编《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丛书》之首部,以“结构—解构之维”为主线,聚焦“中国女性现代性汉诗之母”“九叶派”诗人之一郑敏(1920—2022)的诗意人生与诗性写作。

    2025年04期 No.49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国国家科研署

    杨慧玲;

    <正>法国国家科研署(The 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法语简称ANR;网址:https://anr.fr/en/workprogramme-2025/)是2005年创建的法国高等教育部、研究和创新部的下属公共机构,管理着法国全境内开展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科研项目的资金、项目的进展和执行,还负责对科研项目成果进行评估。

    2025年04期 No.49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香烟股份有限公司:1870—1930中美烟草贸易研究

    王纪澎;

    <正>美国学者楠·恩斯塔德的《香烟股份有限公司:1870—1930中美烟草贸易研究》由王晶译成汉文,于2024年8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该著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烟草行业的兴起及其现代化时期,以英美烟草公司(BAT)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本土的发展与在华创建分公司的历史,揭示了近代中美烟草贸易的互动关系。

    2025年04期 No.49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国平、叶农:《植物澳门学——“葡萄牙人大传播”》

    叶枝梅;

    <正>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金国平教授与叶农教授合著的《植物澳门学——“葡萄牙人大传播”》一书于2025年5月由中国澳门文化公所出版。该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丛刊”的第十八辑,以丰富的外文原始文献为基础,以全球史与多学科的视野分析、解读中西之间交流的历史,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的交流(如双方的胡椒贸易)乃为早期全球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方式。

    2025年04期 No.49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西平:《中西文明互鉴史》

    叶枝梅;

    <正>张西平教授新著的学术力作《中西文明互鉴史》于2024年11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该著除“序言”外,还包含“上篇:西学东渐”“下篇:中学西传”12章;“结语”篇;“主要人物与书籍索引”等内容。该著以全球史观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第一手档案、珍稀文献、中文、拉丁文、法文等多语种史料,聚焦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文中通过耶稣会士在华的活动、典籍译介、技术传播等典型案例钩沉“西学东渐”对古老华夏民族带来的思想革新,同时勾勒出“中学西传”时中国文化及其智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呈现了16—18世纪中欧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互鉴、互融的历史图景。

    2025年04期 No.49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西平:《问学于中西之间》

    叶枝梅;

    <正>张西平教授学术随笔集《问学于中西之间》为“光启文库”的“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于2024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该书中,作者记录了其数十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学术活动、教学及感想,全书包含“师友情缘,游心之语,师生之谊,学术访谈,汉学探源”五编内容。在“师友情缘”编中作者记述了同师友的学术交流与交往、受前辈的影响与对恩师的缅怀;“游心之语”编是作者在学术道路中对文化的哲思与人生感悟;“师生之谊”编是作者的教学经历与对大学育人的深层思考及感悟;“学术访谈”编是作者接受访谈时,同采访者进行的学术理论交流,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学术立场的思考;在“汉学探源”编中,作者通过梳理自身的西方汉学研究经历,对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该书是作者个人学术经历与教学的总结,是其个人治学与教学理念的呈现与感悟,是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哲思,兼具理论深度与人文关怀,堪称凝结其学术经历与教学和中西文明交流思考的集成之作。文中透出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思路、明清以降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脉络的研究方法对当今及之后的国际汉学研究极富启示。

    2025年04期 No.49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出版

    田卫卫;

    <正>由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推出的《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于202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籍内容涵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的重要中外人文交流内容,在前言和附录之外,正文包含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等三个主要部分。

    2025年04期 No.49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

    叶枝梅;

    <正>2025年7月4—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吸引了海内外近两百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有力地促进了海内外汉学研究。

    2025年04期 No.49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掌握语言 走向世界:16—19世纪欧洲和亚洲语言的词表和词典的生产与流通

    杨慧玲;

    <正>法国远东学院的著名学者 Michela Bussotti(米盖拉)研究员和 Fran?ois Lachaud 研究员共同主编的Mastering Languages, Taming the World: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European Dictionaries and Lexicons of Asian Languages (16th–19th Centuries)(《掌握语言 走向世界:16 —19 世纪欧洲和亚洲语言的词表和词典的生产与流通》)2023年由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法国东方外语学院)出版,全书共504页。

    2025年04期 No.49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1840—1940》

    吕霄霄;

    <正>《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1840—1940》由香港大学英文学院顾德诺(Douglas Kerr)教授与茱莉亚·库恩(Julia Kuehn)教授共同主编,顾钧、程熙旭等学者翻译成中文,2023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5年04期 No.49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7世纪西班牙人和多明我会士对传教士中文语法和词典的贡献

    杨慧玲;

    <正>巴黎西岱大学的著名学者 Otto Zwartjes 教授于2024年在约翰· 本杰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新书 Missionary Grammars and Dictionaries of Chinese: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nteenth century Spanish and Dominicans(《17 世纪西班牙人和多明我会士对传教士中文语法和词典的贡献》)是欧洲传教士语言学研究的扛鼎之作。

    2025年04期 No.49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卫匡国全集”之《中国历史——从上古至公元元年》中译本出版

    田卫卫;

    <正>作为张刚峰、意大利苏国怡联合主编的中文版“卫匡国全集”的新一册成果,意大利学者卫匡国著《中国历史——从上古至公元元年》中译本于2024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意大利学者马西尼、陆商隐编注,国内年轻学者瞿姗姗翻译,陶磊、张刚峰以及意大利学者苏国怡审校。

    2025年04期 No.49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