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专论

  • 论横植与纵承

    汪荣祖;

    物质可能横植,可以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例如现代物理学发源于西欧,可以横植到任何有理性思考的地方而发扬光大,因含科技在内的物质之学,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但是属于心灵层次的精神文化,如文史哲与艺术等,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风情不同,情怀各异,是多元的,且有相当的主体性,不能不有所纵承。吾国百年来横植有成,而纵承多失,诚不宜只顾横植,而轻忽纵承,庶免丧失立国应有的主体性与话语权。

    2025年05期 No.50 7-1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 《史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论

    唐洁;梁佳琪;

    自19世纪奥地利汉学家菲茨迈耶首次将《史记》翻译成德语以来,这部经典巨著在德语世界的翻译和研究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历经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的译介起步期,再到翻译与研究全面开花的繁荣期,《史记》在德语世界的传播逐步呈现出多向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本文意在爬梳《史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探究各个时期的传播路径与研究特点,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5期 No.50 13-2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倪豪士《史记》译本的副文本价值

    黎智林;

    凭借准确忠实的译文与丰富翔实的注解,倪豪士《史记》英译本目前已成为西方《史记》研究者与爱好者的案头之作。较之于其他译本,倪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序跋、注释以及附录等副文本。这些副文本既折射出倪豪士本人的学术志趣,又反映出其翻译追求与译本考量。注释中对底本选择的说明、对古汉字的释读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批注等无不透露出汉学家本人的研究志向和翻译思想。深入挖掘外译典籍中的副文本价值,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经典走出去的跨文化动态过程。

    2025年05期 No.50 24-32+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英国汉学家卜士礼玉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冯慧怡;许明武;

    英国汉学家卜士礼毕生致力中国艺术研究,研习中国玉器与玉文化十余载。本研究从传播素材建构、译本内涵阐释、文化多元推介三维度考察卜士礼的玉文化译介活动,再现译者如何沟通本土学者、命题编纂图文共叙的玉器论著,借助体例调节、概念详解、注疏阐微、图像辅助建构研究性译本,通过多元出版渠道、素材模态、应用路径推广译作,揭示玉文化西传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以期为中国玉文化及艺术文化翻译与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2025年05期 No.50 33-4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经学走向文学——理雅各中国诗歌翻译的尝试

    潘琳;

    作为19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理雅各的诗歌翻译却一直受到不少批评。通过对两个《诗经》全译本、《离骚》、牛津诗歌翻译手稿等相关文本和档案文献的历史性研究,并对其不同时期的译作进行比较性解读,可以发现理雅各在诗歌翻译上的“文学转向”,即从早期对诗的训诂、义理的关注,到后来对于翻译韵文诗歌的多样化尝试。牛津手稿中的诗歌翻译也展现了理雅各在晚年时对中国诗歌文学的兴趣以及对如何更好地传达中国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美感的关注和思考。

    2025年05期 No.50 4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杰克逊的纳西东巴文献研究

    李晓亮;望斯琦;

    西方纳西学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历经百余年发展。英国人类学家杰克逊作为20世纪后30年的代表人物,其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系统梳理了东巴经在西方的收藏与传播;其二,借鉴西方文献学方法深化了对东巴经分析;其三,倡导建立纳西学国际组织并推动人才培养。然而,其研究亦存在局限性,具体包括对东巴经的全球分布情况缺乏充分调查、因田野工作欠缺导致推论有待验证以及部分观点带有主观倾向性。

    2025年05期 No.50 50-56+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外文化交流

  • 7—15世纪阿拉伯古地图的发展及其中的中国记载

    郭筠;吴佳燕;

    古地图不仅是古代地理状况的反映,也是政治权力和地理观念的表达。7—15世纪阿拉伯地理典籍和古地图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对中国的历史书写和知识关注从未中断。商业需求、政治支持和科技进步是该时期阿拉伯古地图对中国记载的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呈现在阿拉伯帝国地图中的中国,也从模糊笼统的神话浪漫形象,逐步转变为相对准确的现实形象。阿拉伯古地图不仅描绘了7—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阿海上航路,而且为中阿海上贸易和文明互鉴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证据。

    2025年05期 No.50 57-6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耶稣会在华的地图编绘活动

    张怡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在华新耶稣会将地图编绘事业纳入江南科学计划的框架中,绘制了一系列数量可观、类型多样的地图作品。土山湾印书馆为新耶稣会的地图出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早期的手绘草图得以汇总、付印。经过试印、编绘、实测等技术探索阶段,新耶稣会制图的水准逐渐成熟。新耶稣会制图的显著特点是,其地理知识的来源以及绘图方法上有意承续明清间耶稣会士的余脉,然而中国传统制图元素与手法亦见于图端。由此可见西法与中法在新耶稣会制图活动中的融合。作为新耶稣会汉学工作的补充与延伸,编绘地图的活动也呈现了作者获取地域性知识的向度与深度。

    2025年05期 No.50 68-8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 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中文教育史

    黎敏;

    匈牙利中文教学已历经百年发展史,本文将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匈牙利的发展动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与中国的关系构成的推力作用下,其中文教学在规模、师资、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取得的发展,并得出中匈关系、汉学传统、富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以及著名高等学府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5年05期 No.50 81-8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实用性特征及其影响

    王琼子;尚劝余;

    拉脱维亚汉学家彼得·施密特在总结欧洲汉学家语法规则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从实用语法的角度重新编写教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该书所呈现的实用性特征可从其编写理念、语料的选择和所适用的群体中得以窥见。实用性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俄罗斯汉学传统对实用性原则的长期倡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施密特本人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以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此外,德国汉学家阿恩德教材的实用性特征也对其产生了显著影响。

    2025年05期 No.50 90-10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献研究

  • 论方济会传教士康和子的拉丁文手稿《孔子的生平》

    李慧;

    意大利方济会士康和子撰写的拉丁文手稿《孔子的生平》是19世纪之前最详细的西文孔子传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手稿情况、文献来源、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圣”字和拉丁文“sanctus”的词源学分析,探讨康和子如何构建和传递其孔子观,从而向读者传达其对于“礼仪之争”的态度。该手稿的第一部分为孔子生平的叙述,参考了《孔圣家语图》,第二部分论证中国人把孔子当作宗教意义上的“至圣者”(sanctissimus)来崇拜。康和子将该作品直接呈送给教廷决策者,或成为影响教廷禁止中国礼仪决策的推手。

    2025年05期 No.50 102-11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威廉·硕特首部德语《论语》译本第一部的缘起与争议

    江雪奇;

    威廉·硕特是德国汉学的先行者之一,青年时即已宣称首次直接从原文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译为德语。实际上,硕特《论语》译本第一部的译文较多依赖英国传教士马士曼的英译本。当时欧洲的汉学权威柯恒儒撰文抨击了硕特译文,并声称其纯属抄袭马士曼,引发了硕特的激烈回应。本文基于原始档案,试图厘清这桩学术公案的细节,指出这一系列看似充满偶然性和戏剧性的事件实有其深层原因,也即德国早期汉学发展的滞后性。

    2025年05期 No.50 114-12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末泾阳王徵与绛州韩霖交往考——基于新发现的两封书信

    丁锐中;

    奉教儒者之间的交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等研究领域之重要内容。新发现于《守圉全书》中的《与王葵心签宪书》和《王签宪·徵·来简》是绛州韩霖和泾阳王徵之间交游的重要材料。韩霖和王徵同为北方地区黄河沿岸的奉教儒者,因科举、西学和西教而成为忘年交和挚友。笔者校对了两份书信并撰此文以飨学界。文中考证了韩王初次晤面时间、两封书信的写作时间、《守圉全书》编辑进展情况、王徵提及书目等内容。韩霖将二人书信等内容收录《守圉全书·赠策篇》并以之为后序,意在表达销兵止戈的思想理念。王徵也在书信中阐述并引申了“止戈为武”“止戈兴仁”的传统思想。基于天主教之信仰,韩王二人将“止戈”的根本解决之路指向了“天上主”。

    2025年05期 No.50 124-13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人与书评

  • 马耳他语版《论语》翻译谈——访马耳他大学翻译系余思齐教授

    姚斌;靳雅彤;余思齐;

    2022年,马耳他语版《论语》在马耳他出版,这是儒家经典首次译为马耳他语,同时也是第二部译为马耳他语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马耳他语版《论语》的翻译与出版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领域又一崭新成就,也使《论语》这部重要文化经典的译出语言又增添一种。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马耳他语版《论语》的翻译和出版情况,笔者于2023年8月对该书的马耳他语审校专家、马耳他大学翻译系余思齐(Sergio Portelli)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余思齐教授既介绍了在《论语》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法,同时也对马耳他的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中国和马耳他两国文化交流的前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2025年05期 No.50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评朱振武著“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

    王春荣;

    <正>一、引言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11月24日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贺信中,呼吁各国专家学者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随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外译被寄予厚望,而“汉学家是中国文学外译并得以传播的桥梁”~(1)。在向世界译介、传播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学文化的百年进程中,西方汉学家发挥着特殊作用,影响至深且巨。

    2025年05期 No.50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评方秀洁《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黄一玫;

    <正>才子在厚重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无处不在,而才媛在正史中却踪迹难觅,这种现象直至明清方迎来改变。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商业出版的兴起,儒家传统教化下久居闺阁的女性,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评选与出版诗文集。随着性别研究的热潮席卷学界,女性不再是主流(男性)研究中的零碎旁枝。

    2025年05期 No.50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编后记

  • 汉学的传统与学风

    任大援;

    <正>本期专论栏目发表了汪荣祖先生的《论横植与纵承》,讨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规律性、主体性与话语权,这是时下在讨论全球化问题过程中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拉开全球化帷幕的中西文化交流,肇始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于今已经有500年,汉学(中国学)于是焉发生。中国学术史上所谓的“中西交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这500年的记录。历史的过程发生在前,历史的记录与研究随之于后,至20世纪中叶,汉学研究形成一个学科,我们对汉学也就有认识上的积累与长进。

    2025年05期 No.50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汉学》题词

    何莫邪;

    <正>~~

    2025年05期 No.50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子:耶稣会士罗明坚一部未刊拉丁文手稿的转写、翻译与评注》出版

    李真;

    <正>意大利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外籍专家麦克雷(Michele Ferrero)历时数年完成的《孟子:耶稣会士罗明坚一部未刊拉丁文手稿的转写、翻译与评注》(Mencio:Trascrizione, traduzione e commento di un manoscritto latino inedito di Michele Ruggieri SJ〈1543—1607〉)一书在罗马出版。该书收录了《孟子》拉丁文译文手稿与意大利语译文,它所依据的底本是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的拉丁文译本。

    2025年05期 No.50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瑟士《罗马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图书馆新购日文与中文书籍目录》简介

    谢辉;

    <正>意大利汉学家汪瑟士(Carlo Valenziani,1831—1896)约于1876年向罗马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图书馆(Biblioteca Vittorio Emanuele di Roma,即今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出售一批中文与日文典籍,并编制了此批典籍的目录,在1876—1882年出版的《意大利东方研究通报》(Bollettino Italiano degli Studii Orientali)上连载。

    2025年05期 No.50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丝绸之路艺术史》的跨文明艺术解码

    王晓丹;

    <正>武斌教授新著《丝绸之路艺术史》于2025年8月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全景式勾勒了从先秦至清末两千余年间丝路艺术交流的壮阔图景。作者以“文明共生”为理论内核,突破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系统解构丝路艺术交融的深层机制。全书将音乐、绘画、雕塑等门类置于跨文明贸易网络与地缘政治动态中考察,揭示艺术形式迁移背后的技术传播与信仰互动——如通过阿富汗巴米扬石窟与敦煌飞天造型的技法流变,论证佛教艺术本土化中的多元基因重组;

    2025年05期 No.50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中的法律变革与女性身份重构

    王晓丹;

    <正>美国汉学家陈美凤(Lisa Tran)所著、赵珊译《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Concubines in Court:Marriage and Monogam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基于581份司法档案,系统剖析了晚清至1950年《婚姻法》颁布期间纳妾制度的司法嬗变。该书揭示妾群体如何从礼法体系中的“伦理人”蜕变为法律真空的“幽灵”,进而以“事实婚姻当事人”“家属”等新身份争取权益。

    2025年05期 No.5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鸣旦著《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出版

    王晓丹;

    <正>比利时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的新著中译本《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The Chinese Gazette in European Sources: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Dynasty,202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出版。该书聚焦康雍乾三朝邸报在欧洲的传播机制,填补了清代前中期邸报中文原件缺失的研究空白。作者通过分析传教士龚当信(Cyr Contancin,1670—1732)等的书信、《耶稣会士书简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等欧语丛刊及罗马传信部档案,

    2025年05期 No.5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文明的世界性叙事:武斌新著《辉耀四海——影响世界的中华文明》出版

    王晓丹;

    <正>武斌教授新著《辉耀四海——影响世界的中华文明》以“智慧的传奇”“发明之光”“艺术神韵”“思想的魅力”四维框架重构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谱系。全书突破单向输出范式,以“双向文明互鉴”为轴心,既追溯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质文明成果经陆海丝路对欧亚生活方式的深度重塑,又剖析东亚各国对中华技术的本土化再造与思想转化,揭示文化传播中接受者的主体性创造。

    2025年05期 No.50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壶中天地:远东人文思想中的盆景与民居》中的文化宇宙观

    王晓丹;

    <正>法国汉学家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所著《壶中天地:远东人文思想中的盆景与民居》(Le Monde en petit:Jardins en miniature et habitations dans la pensée religieuse d’Extrême-Orient)通过盆景艺术与传统民居的符号解析,揭示了东亚文化中“壶天”宇宙观的深层意涵。本书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东亚盆景的历史源流,从中国唐宋时期文人赏石、日本室町时代“盆山”至越南李朝微型园林,剖析松柏蟠扎、山水缩景等工艺如何将自然秩序凝练为“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哲学载体;第二部分聚焦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象征体系,以《鲁班经》《营造法式》为据,论证斗拱承天、院落围合的布局实为“天人同构”的具象化实践,尤其分析了屋顶中央开口(“天井”)作为连通宇宙能量的通道;第三部分延伸至藏式碉楼、傣族干栏等边疆民居,揭示多民族文化对“壶中天地”宇宙模式的差异化诠释。

    2025年05期 No.5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宴:宇文所安自选集》出版

    王晓丹;

    <正>《华宴:宇文所安自选集》(The Feast of Splendor:Selected Essays of Stephen Owen)是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种。此书由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编纂,由其11篇精选论文构成。张宏生教授在此书序中写道:“一个学者,在其从事学术研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思想的倾向、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法等,可能是有所变化的……他们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写作的论文,不仅是作者学术历程的某种见证,其中也很可能体现了学术风向的某些变化。……因此,从一个学者不同时期的学术取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到时代的影子。”书中精选的11篇学术论文是宇文所安在专研中国文学史之路上的某种见证,体现出其不同时期的学术风貌和观念,为读者了解宇文所安的整体学术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

    2025年05期 No.50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汉学译丛》第5辑出版

    王晓丹;

    <正>2025年6月,由张西平教授主编的《国际汉学译丛》第5辑出版。本辑延续“译介海外汉学经典,贯通中西文明对话”的宗旨,精选14篇跨文化研究力作,聚焦18—20世纪中西交流史中的关键文本与思想碰撞,为读者呈现汉学研究的多元光谱。本辑的突出特点是文献的经典性与方法论的前沿性并存,如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1780年信件、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敦煌写本研究等一手史料,为明清中西交流史提供新证,而当代学者如罗浩(Harold D. Roth)从认知科学视角重释《庄子》,展现汉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2025年05期 No.50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傅圣泽批注本《周易本义》简介

    谢辉;

    <正>法国汉学家傅圣泽(Jean-Fran?ois Foucquet,1665—1741)长期从事《周易》研究,并在其所藏的两部《周易本义》中留下大量批注。其一藏梵蒂冈图书馆(Borg. cin. 91),已影印公布,另一部藏英国国家图书馆(15212. b. 10)。经目验,该本为明末清初潭阳余闻鹤刻本,十一行二十三字,四周单边。底部辟一栏,以小字注出字音校勘等,未用常见的眉栏,较为特异。书名页题“聚顺堂易经集注,遵依正韵点画无讹”。

    2025年05期 No.50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视野下的狐仙崇拜——加拿大汉学家康笑菲的民间信仰研究

    王晓丹;

    <正>加拿大汉学家康笑菲(Xiaofei Kang)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历史与宗教系教授,其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史、性别研究、民族与边疆问题等,尤其擅长从跨学科视角分析民间信仰与社会权力的互动。这一研究视角在其博士论文《边缘的权力:晚期中华帝国的狐仙敬拜》(The Power of the Margins:The Cult of the Fox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中就已有所体现。

    2025年05期 No.50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的北京花园》中的晚清北京镜像:一位西方女性的文化观察

    王晓丹;

    <正>英国作家立德夫人(Mrs. Archibald Little,1845—1926)的北京生活实录《我的北京花园》(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1905)以1900年至1902年寓居的柏树胡同宅邸花园为基点,记录了庚子事变后帝都的空间变迁与文化碰撞。她透过跨文化凝视,捕捉晚清社会的权力隐喻:紫禁城阿拉伯式漏窗的光影游戏隐喻皇权威仪的虚饰性,天坛松林间祭坛的荒弃象征礼制崩塌,而西山寺庙经联军劫掠后的瓷片残骸,更成为殖民暴力的物质见证。

    2025年05期 No.50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牟复礼《高启:诗人的穷途》中译本出版

    黄一玫;

    <正>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2005)的成名作中译本《高启:诗人的穷途》(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于202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译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颜子楠,校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晔。高启被誉为冠绝明代的诗人,年仅38岁即因谋反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腰斩。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悲壮的诗人作传并非易事,而该书并不局限于为文人作传。

    2025年05期 No.50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及其中国近代史研究

    王晓丹;

    <正>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1917—1970)的经典著作《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中译本初版于2002年,时隔二十多年后由吴军重译,并于2025年出版。该重译本完整保留了原书所有注释,仅注释部分即达13.5万字,涵盖文献考证、概念辨析及历史背景补充,为研究者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

    2025年05期 No.50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