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汉学一家言

  • 超越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理论、基督教传教使团与全球现代性

    唐日安;史凯;

    中国基督教研究是欧美学术界持续关注的所在,21世纪以来,海外学者陆续提出中国基督教研究中的范式转移问题,本文即是其中一篇代表性论述。原文刊发于2002年10月《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第41期,第301—325页。作者唐日安(Ryan Dunch),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历史与古典系教授,东亚研究系主任,著有《福州新教徒与现代中国的形成》(Fuzhou Protestant an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hina[1857—1927],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唐日安在这篇长文中敏锐地指出文化帝国主义视角内在的逻辑悖论和学理缺陷。作者以来华传教士研究为例,详述如何基于跨文化接触的具体过程,通过转换焦点,把民族性、现代性和历史性相结合,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全文论证缜密,被欧美学者引用频次破百,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译者不揣浅陋,译出全文,舛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赐教。

    2016年01期 No.6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汉学家风采

    <正>费约翰(John Fitzgerald,1951—)教授现为拉特罗布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博士生导师,西方学术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著有《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Awakening China: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998年,该书获享誉甚高的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李文森奖"(Joseph Levenson Book

    2016年01期 No.6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汉学访谈录

  • 构建东亚比较文学与东亚比较文化——著名中国文学研究者金文京教授访谈录

    金文京;沈艺;

    东亚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长期以来,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逐渐形成。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1东亚文化圈作为世界五大文化圈2之一,不仅自身内部有牢固的文化联系和频繁的文化交流,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随着汉字在越南、朝鲜和韩国等国的逐渐废弃,东亚文化圈的内部联系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文化圈是否还存在,如何重新定义和理解东亚文化圈,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东亚区域文化,这些成为东亚学界和文化界的共同课题。在众多论述东亚文化、文学的成果中,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前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金文京教授(现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鹤见大学教授)先后发表了多篇以"东亚比较文学"为主题的论文,如《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训读现象—日韩近世的加点资料》《东亚的太子受难传说与王权神话》等。2012年12月1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作为与会人员,有幸采访到了金教授。金教授现任教于鹤见大学日本文学系,精通中、日、韩三门语言,在中、日、韩三国的文学研究方面都有著述,如:《三国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1993年)、《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学中央研究院,2007年)、《汉文与东亚—训读文化圈》(岩波书店,2010年)、《能与京剧—中日比较演剧论》(国际高等研究所,2011年)与《水户黄门"漫游"考》(讲谈社学术文库,2012年)等。

    2016年01期 No.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传教士汉学

  • 路易十四1685年派往中国的数学家

    蓝莉;张放;

    本文选译自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精确科学史档案》),55(2001),pp.423-463。作者蓝莉(Isabelle Landry-Deron),法国汉学家,17—18世纪中国传教士文学专业研究员,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科学管理主管。最新成果:La Preuve par la Chine,Editions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Paris,2002(《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文版,北京,2013年);La Chine des Ming et de Matteo Ricci(1552—1610),le premier dialogue des savoirs avec l’Europe,Paris,Editions.Institut Ricci,2013(《明代和利玛窦时代的中国(1552—1610),同欧洲的首次知识对话》,利氏研究院出版社,2013年)。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内容包括12部分:计划缘起、政治背景、科考范畴、选择数学家、运到中国的仪器、授权的定义、从布雷斯特到暹罗之旅、法国在华耶稣会士的科研雄心、航海旅行的后续活动(暹罗—北京)、在华立足不易、在华数学家的科考活动、数学家小组提前解散。作者着力重新审视创建数学家小组动身赴华的历史、政治背景,理清决定派出数学家的起因及计划的局限性,通过对文字资料与各个相关档案馆可利用信息进行系统的交叉比较,并对年表进行仔细审核,重新定义科考小组起始的雄心,描绘计划的实施,跟踪小组活动。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学家小组成员的身份、背景,他们怎样作为法国国王和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1625—1712)派出的密使来到中国,他们凭借耶稣会神学院的最新知识、高级科学水平和一套精密科学仪器积极开展紧张活动,有的成了康熙皇帝的数学老师,有的参与中华帝国地图制作工作,他们几乎时时处处进行月食、日食的观测,在各地进行经度测量,勘正地图,改善航海安全,在完成卡西尼设计的天体测量和大地测量计划的同时,尤其向中国传播了应用数学知识,既为传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地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6年01期 No.6 2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5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书讯

    <正>[美]周绍明(Joseph P.Mc De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以及流传,探究了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

    2016年01期 No.6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别列列申: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与传播

    谷羽;

    俄罗斯侨民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在中国生活32年,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他用俄语写诗,明显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他从事翻译,把《离骚》《道德经》和中国古诗译成俄语,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6年01期 No.6 49-5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费正清的中国世界秩序观

    陈国兴;

    费正清认为,朝贡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是儒家政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对外延伸,与欧洲基于民族—国家主权平等的条约制度相比,是一种封闭、落后的外交制度,必然会在后者的冲击下瓦解,并使中国得以进入近代国际关系网络之中。本文通过对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的批判、分析,认为中国的朝贡制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差序包容的互系性的外交关系制度,对于解决当今在西方霸权逻辑和强权政治下造成的国际关系紧张,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16年01期 No.6 58-6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下载次数:1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魏池、魏智对北平汉学的贡献

    易永谊;

    魏智及法文图书馆为近代来华西方人所熟知,其汉学出版曾激发西方知识界对故都北平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学术兴趣。但不可忽视的是法文图书馆的开创者为魏智之父魏池。他的波折人生与京津两地法文图书馆的早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合人物行迹、书籍出版和社会交往,勾勒魏池父子身世、出版事业的兴衰,梳理不同时期出版物的内在关联,进而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层面,阐明他们的汉学出版对民国时期北平汉学发展的贡献。

    2016年01期 No.6 67-7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中国经典在海外

  • 日本传播渠道与寒山诗误读的产生——以寒山诗《书判全非弱》为例

    郑文全;

    英语世界对寒山诗的很多误读都产生于日本这一传播渠道。日本中世僧人同时也是文人们对于寒山诗的注解、近代汉文的日文训读、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等,都是这些误读产生的渊源所在。日本对寒山诗的这种独特解读方式,经过英文翻译传播到了西方英语世界,从而影响了西方读者对寒山诗的解读和对寒山身份的认识。

    2016年01期 No.6 79-85+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校勘学角度看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

    范圣宇;

    本文尝试借用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考察霍克思如何组织《红楼梦》英译本的底本。胡适总结出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霍克思的英译本所体现出来的他在翻译之前的校勘工作,确实说明他发现了底本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本文则试图通过双语版《红楼梦》的校勘来说明霍克思所改不误。

    2016年01期 No.6 86-94+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瑟·韦利的汉诗翻译

    吴伏生;

    在英语世界中,阿瑟·韦利(Arthur D.Waley,1889—1966)的汉诗翻译至今仍然影响深远。本文对他的汉诗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综述和评析。

    2016年01期 No.6 95-104+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域外汉语研究

  • 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汉语学生

    苏珊·里德·斯蒂夫勒;刘美华;杨慧玲;

    本文发表于1938年,原文"The Language Student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Canton Factory,"刊登在Journal North China Royal Asiatic Society,1938,Vol.69,pp.46-81。作者苏珊·里德·斯蒂夫勒(Susan Reed Stifler)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伦敦会等机构的原始文献,进行了长期梳理,才汇集成文。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7世纪初就与中国有商业往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中文翻译人才,在贸易交往和政治交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翻译对公司的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语言封禁政策,他们无法在与中国官府交涉中争取利益,尤其是两次使华团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培养汉语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在广州商馆关闭前的30年,东印度公司在培养汉语人才方面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1810年至1831年间,公司共培养了19位汉语人才,不仅为阿美士德使华团提供了译员,还一度使用汉语与中国官府书信往来,而不再完全依赖"语言通事",甚至培养出德庇时这样中文造诣颇深的汉学家。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广州商馆,处理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关系和事务,而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汉语人才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亦是中英关系史的一个投影。本文发表后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英关系史、翻译史的重要文章,也是21世纪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这篇文章如今在国际学术期刊过刊网以及国外馆藏期刊中都不易找到,其扎实的英国档案文献基础使得它时隔数十年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6年01期 No.6 10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0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

    谭慧颖;

    林西莉是瑞典当代汉学家,也是瑞典中学汉语教学的引进者和开拓者之一。本文根据两次录音访谈以及她本人提供的确切资料,对林西莉从事汉语教学二十年的往事进行总结和分析,尝试廓清瑞典中学汉语教学的发端情况,为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2016年01期 No.6 127-13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国内《语言自迩集》存世文献及实物流通考察

    宋桔;

    19世纪的西人著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流播四海,历经百年,在与其编辑、出版、使用密切相关的中国城市—上海、北京存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对该书国内存世文献的调查,特别是发掘整理的铅印本和刻印本,是对现有《语言自迩集》版本文献研究的重要补充。在国内存本中发现的朱记、笔记等不仅保留了《语言自迩集》百年前的历史面貌,同时为考察其在当时的使用、流通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为进一步的专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01期 No.6 133-140+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中国文史研究

  • 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陶渊明:论罗伯特的陶渊明研究

    董铁柱;

    陶渊明历来被视为一个诗人,但是美国学者罗伯特(Robert Ashmore)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其诗歌从本质而言是对《论语》和孔子思想的一种诠释。这一观点不仅对理解陶渊明的诗歌提供了新的角度,而且凸显了魏晋思想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彰显了哲理诗在魏晋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6年01期 No.6 141-145+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燕行的山河和燕行使的历史意识

    苏在英;汪波;

    本文作者苏在英,1933年出生,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现为韩国崇实大学国语国文系名誉教授。本文原文于2004年2月刊载于韩国学术期刊《东洋学》第35辑,文章主要对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燕行录—《老稼斋燕行日记》《湛轩燕记》《热河日记》《乙丙燕行录》进行分析,以燕行路线为中心进行论述,通过鸭绿江渡江录、历史现场、名山纪行三个部分考察燕行使的思想、历史以及文化意识的变迁。文章最后认为,从鸭绿江到北京的这两千里燕行之路水多山众,为燕行使们在跋山涉水的同时体验中华先进文化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也成为燕行使在考察明清交替的历史现场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感觉的重要契机。

    2016年01期 No.6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0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国际视野下的中外形象

  • 中国的影像与影像的中国——约翰·汤姆森与中国形象

    姚斌;

    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来华的英国商业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中国影像集的简要分析,探究西方人的摄影作品与中国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汤姆森镜头前的中国影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中国的地理地貌,另一类是中国的人种类型与职业特征。汤姆森的摄影作品并非中国现实的忠实再现,而是经过历史、社会与文化期待视野的过滤后的产品。汤姆森有关中国的摄影作品一方面印证了他所处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西方有关中国想象的空间。

    2016年01期 No.6 154-16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汉学资讯

    <正>8集大型文化纪录片《纽带》自2015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来,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这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主笔、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参与录制的纪录片聚焦跨文明对话的纽带—汉学,追述和演绎了跨文明的交流史,首次以影视形式,系统地、多角度地梳理了海外汉学的生命历程,用将近50个故

    2016年01期 No.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他者之镜——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的日本形象

    张萍;

    黄遵宪及其日本研究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借助形象学对《日本杂事诗》进行研究,有助于彰显日本形象的价值,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问题。在"他者—自我"的演进中,"开眼看日本"是一个突破,意味着中日关系摆脱旧日窠臼,中国开始以日本形象来反观自我。另一方面,黄遵宪笔下明治日本的形象表现出时代和个人的复杂情形,这个"新旧同异之见"并存的复合体,实质是"乌托邦—意识形态"对他者形象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日本形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6年01期 No.6 162-16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献与书目

  • 《莱布尼茨中国书信集》选译

    莱布尼茨;杨紫烟;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德国数学家、哲学家,与牛顿先后独立发明微积分,并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莱布尼茨中国书信集》[Leibniz korrespondiert mit China:Der Briefwechsel mit den Jesuitenmissionaren(1689—1714),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90]中收录了1689年至1714年间莱布尼茨与多位耶稣会士之间的通信。作为唯理论者,莱布尼茨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书中他与入华传教士白晋、闵明我、洪若翰、杜德美、刘应等的70封书信都表露出他对中国文字、历史、医药、天文、数学等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敬意。其中他与数学家白晋有关《易经》的通信,则提供了二进制的发明与伏羲八卦究竟有无关系的侧面资料。从此处节选的书信片段中,读者不难窥见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热忱,以及初期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

    2016年01期 No.6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近代日本人涉华边疆调查及其文献

    张明杰;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日本一些组织或个人就深入到中国内陆和边疆地区,从事各种调查活动,并留下了大量调查报告、见闻游记等文献资料。本文从史学角度对这些边疆调查及文献资料做了概观式回顾和梳理,在肯定其学术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性质和历史背景。

    2016年01期 No.6 178-184+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马礼逊中文古籍藏书及其价值——兼评魏安《马礼逊藏书书目》

    查玮;吕凌峰;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期间,收集了大量明清古籍。1823年马礼逊将藏书带回英国。1836年伦敦大学学院接受了此批藏书,并如马礼逊所愿在该校设立了英国首个汉学教授席位。1917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成立,藏书被移交至此。汉学家魏安根据亚非学院现存的马礼逊藏书编著成《马礼逊藏书书目》一书。本文以《马礼逊藏书书目》提供的信息为线索,梳理藏书的流转过程,展示藏书的历史与现状,并简要分析藏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价值。

    2016年01期 No.6 185-18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中医汉籍藏书

    李民;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中医汉籍藏书,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挖掘其流传渠道,详细描述其版本情况。论文在作者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果表明:这批藏书共有38种645册,绝大部分是19世纪入藏的清代刻本,共分9大类,以综合性医书、本草、临症各科为主。这批藏书的最早收藏者是19世纪第十届俄国驻北京东正教使团的随团医生沃伊采霍夫斯基。这批藏书是汉籍流传俄国的一小部分,但却是中医药文化流传俄国的重要物证。

    2016年01期 No.6 190-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编后记:关注欧藏中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张西平;

    <正>域外汉籍研究这些年来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国家大型项目也多有立项。但目前域外汉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亚,因为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其汉籍数量是世界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相较之下,学术界对欧藏中国文献的关注要相对

    2016年01期 No.6 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韩大伟作品欣赏

    韩大伟;

    <正>~~

    2016年01期 No.6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讨会预告

    <正>为推动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的深入研究,推进外语类院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学科的建设,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协办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国际汉学研究会议"拟于2016年6月23日—6月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以探讨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2016年01期 No.6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汉学》正文体例及注释方法

    <正>一、论文结构论文基本内容应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英文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放在文后。插图、表格等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号,如图1、表1。1.标题一般不超过两行,字数在30个以内,题注用星号(*)表示。

    2016年01期 No.6 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汉学》征稿启事

    <正>《国际汉学》(季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张西平教授担任主编。每年4期,每期约26万字。真诚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佳作!征稿要求:1.本刊旨在推动汉学之研究,为海内外汉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主要栏目

    2016年01期 No.6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