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

专论

  • 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

    李奭学;李以清;

    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但他并不是迟至20世纪才进入中国人的视域。早在明清之际,荷马便以“阿嘿汝”或“何默乐”等意大利文或拉丁文音译在华现身。进入清末,荷马之名的音译更是五花八门,直至梁启超推出《饮冰室诗话》后,今日通用的“荷马”才一锤定音。荷马当然是史诗大家,而“史诗”一词的定译,也要等到清末才由入华传教士译出,然后经日本汉字吸收,再由彼时的留日学生或革命党人传回中国。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中译,在晚明及晚清也同样可见,虽然仅译出区区数行。本文从考证的角度出发,最后再拉回到中国人的荷马研究。

    2024年03期 No.42 7-2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文史研究

  • 从侯格睿《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看美国《史记》研究的史学理论向度

    庄亚琼;

    作为美国《史记》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侯格睿《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从研究方向、纪传体议题、中西史学比较方法等多个维度拓展了西方的《史记》研究。侯格睿的《史记》研究聚焦《史记》的历史解释方法与史学目的,具有明确的史学理论研究向度,对于推进中西史学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03期 No.42 22-2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外华裔学者谢廷玉及其华人华侨史研究探微

    李瑞璞;

    谢廷玉的华人华侨史研究发轫于对客家源流的探索,精进于夏威夷华人华侨史研究。谢廷玉认为夏威夷甘蔗种植及制糖业的劳动力缺口,以及华南区域社会的持续动荡是华人迁入夏威夷的原因,华人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亦接受夏威夷当地生活方式。谢廷玉以太平洋国家对华人的限制法律为例,阐明华人在选举权、土地所有权、职业选择权等方面遭受的制度性限制。谢廷玉重视运用前人研究成果服务于研究主题,并以多元史料充实研究内容,他是较早以英语书写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区华人华侨史的专业史家。

    2024年03期 No.42 28-37+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约栏目:汉学家口述史

  • 尼泊尔汉学的传统与演进

    樊子琪;徐宝锋;

    本文通过对中尼两国有关尼泊尔汉学研究文献的深入分析,对中尼交流史以及尼泊尔汉学发展脉络展开详细论述,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尼泊尔汉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演进。得益于两国的历史渊源,尼泊尔在早期双边关系以及佛教文化往来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这使尼泊尔汉学在萌芽阶段就有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以历史考察为中心的研究传统。步入21世纪后,尼泊尔汉学开始高速发展,关注领域从两国关系史延伸至中国社会、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更专业。

    2024年03期 No.42 38-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徐宝锋;

    <正>汉学是海外关于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学问,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汉学家是中西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海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知识群体。世界汉学话语体系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培养国际知华友华人士、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维度。有效挖掘和利用海外汉学家这支文明互鉴的有生力量,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世界汉学话语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024年03期 No.42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班牙汉学家雷林科的中国古籍翻译与汉学研究

    周思蕊;

    雷林科是西班牙当代汉学界代表性人物,创《文心雕龙》《牡丹亭》《西厢记》等古典作品西语首译之功。本文结合口述史访谈和文献,探讨其古籍翻译实践与汉学研究之路,以期丰富西班牙当代汉学研究。在翻译实践上,雷林科注重阐释中国文化意涵与美感,探索融通中外、适应时代的中国古籍传播新方式;在学术研究上,雷林科跨越中西文化、贯通多重领域,为深化中国西班牙学术对话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在西班牙的影响作出了贡献。

    2024年03期 No.42 46-5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沟通中印两大文明的当代使者:谭中

    徐冬皓;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印度华裔汉学家谭中教授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贡献。谭中教授以其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家学渊源,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涵盖广泛,通过对其研究和著作进行分析,了解他在传播中国历史、文学及古代文化方面的贡献,可为两国人民提供宝贵的知识,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他的成就不仅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也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03期 No.42 58-63+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典籍海外传播

  •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初探

    柯卉;

    《说苑》《新序》德译节选本最早见于德文本《中华帝国全志》。该节选本译文忠实还原法文原本,但篇幅量不及《中华帝国全志》法文原本,计有论“政”故事十则,论“节”故事一则。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编撰文化辑刊《阿德剌斯忒亚》,其中增补《说苑》《新序》论“谏”故事四则。《说苑》《新序》以短篇故事形式进入欧洲文化圈,德译节选本的推出满足了德语区普通读者的知识需求,同时体现了德语转译者的学术兴趣。

    2024年03期 No.42 64-6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朝鲜王朝时期文人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探析

    王红霞;余小活;

    李白对中国后世诗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不少朝鲜时期的文人,李敬舆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敬舆今存的40首五言古诗中,有14首是次韵李白的诗歌。这些诗歌从题材内容和思想意涵上均受到了李白原诗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学李而不囿于李”的特点。本文将以这14首次韵诗为出发点,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原因。

    2024年03期 No.42 70-7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外文化交流

  • 从清朝乾隆时期抄产清单看西方毛织品在华传播与使用

    李坤;

    本研究利用104份抄家财产清单及相关史料考察清前中期西方毛织品的传播和使用。研究发现,早在乾隆时期,西方毛织品传播的地理范围就已遍及全国各地,即使偏远地区的低级别官员也拥有西方毛织品,西方毛织品经由官员和商人运销到全国各地。西方毛料用来制作便装、行装、官服等服装,被子、床毯、地毯、椅垫、桌垫等家居用品,荷包、口袋、帽子等配饰,雨衣、雨帽等雨具,西方毛织品还用来送礼。不过,当时西方毛织品是奢侈品,主要在官员、富商等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群体中扩大传播。

    2024年03期 No.42 79-93+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7—18世纪中国赤壁赋瓷图像的欧洲传播与变异

    王文欣;

    明代中晚期出现一类绘东坡夜游赤壁图像并题写长篇《赤壁赋》文字的日用瓷,这类为本土市场烧制的瓷器进入了外销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商品序列。本文将赤壁赋瓷及其图像置于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结合存世器物、书籍插图、考古报告、收藏机构著录等,讨论17—18世纪赤壁赋瓷图像传播与变异的路径,尤其关注这些传播与变异发生的历史语境,并揭示文化交流的想象与误读。

    2024年03期 No.42 94-10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汉学家专页

  • 重新发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

    王金霄;文铮;

    本文基于新近在儒拉故居发现并整理出的一手资料,以及中意两国官方档案馆藏历史文献,重新叙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的在华经历及交游情况,诠释其作品内容,还原其创作过程,剖析内蕴思想,从而对儒拉的历史形象及其汉学贡献进行重新评价。在华期间,儒拉凭借医术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不仅成功地融入中国社会生活,还获得了广泛认可,甚至成为清末民初最接近中国权力和文化中心的欧洲人之一,与晚清皇室、民国政要、文化精英等交往密切。儒拉的多重身份和丰富经历可为近代中意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域外传播史、西医在华传播史等领域研究提供翔实资料和新鲜思路。

    2024年03期 No.42 104-11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管佩达的中国女性研究

    党从心;李永平;

    以女性研究为切入口,在“宗教之于女性”和“女性之于宗教”的双重研究路径下,管佩达对“传统”中国女性信仰生活进行了考察。她以中国女性自我书写为材料,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发现了女性之内在精神与自我认同,探究了佛教女性之诗歌创作和女性交往历史,重构了这些女性的真实生活语境,还原了她们在佛教历史上的主体性。管佩达以其女性研究的“中国经验”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将跨文化视域、平易化表述和从边缘观照主流的方法相结合,应对西方女性研究之困境。

    2024年03期 No.42 113-120+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当代汉学家桂思卓关于中国典籍研究的诠释方法

    陈吉荣;

    美国汉学家桂思卓在中国早期典籍的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中均取得卓越的成绩,本文通过归纳法与对比法,将桂思卓中国早期典籍研究的诠释方法分为解经学、修辞学、翻译学三个层面,并结合文化实践、历史背景、修辞叙事、翻译比对展开论述,以期为国内学界了解中国早期典籍的海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4年03期 No.42 121-12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 19世纪英文期刊中的汉语传播

    沈玲;方环海;马宁欣;

    文章对典藏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有关汉语文献情况进行了数量分析,揭示了19世纪英文期刊文献中对汉语关注的年度走势,同时根据19世纪英文期刊中对汉语的记载与描述,并采用历时展现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前人对其他汉学著作进行对比,探讨19世纪汉语域外传播过程中西方认知汉语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汉语异域传播的内在机制。

    2024年03期 No.42 128-13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人与书评

  • 译者的自由——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谈《聊斋志异》及其翻译

    王骁;闵福德;

    闵福德,英国汉学家与文学翻译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中国香港恒生大学冼为坚荣誉教授。师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和华裔汉学家柳存仁(Liu Ts’unyan)。曾任教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及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主要翻译作品有与霍克思合译的《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4—1986)、《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1997—2002)、《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2006)、《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2009)、《易经》(I Ching,2015)、《道德经》(Tao Te Ching,2019)等,总主编六卷本“香港文学系列”(Hong Kong Literature Series)。《聊斋志异》英译史上佳译迭出。学界关注较多的包括翟理斯(Hebert A. Giles,1845—1935)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1880),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1919—1999)译本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 (1981),梅丹理(Denis C. Mair)、梅维恒(Victor H. Mair)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2001),闵福德译本及最新的宋贤德(Sidney L. Sondergard)六卷全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2008—2014)。闵译本包含104篇故事,精心打磨十余载,2006年于企鹅出版社出版后,学界评价颇高、反响热烈。译者本人目前亦在进行剩余约400篇的翻译工作。2022年12月7日,闵福德受埃克塞特大学全球中国研究中心(Global China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Exeter)邀请,于埃克塞特大学分享英译《聊斋志异》的最新进展。讲座结束后,笔者及与会人员就《聊斋志异》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理念、文本的女性主义解读、后现代性特质、《聊斋志异》与《红楼梦》之比较、对《聊斋志异》其他译本的评价等问题与闵福德展开交流。经各方同意后,笔者对问答部分进行翻译整理,形成此文,以飨读者。

    2024年03期 No.4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构与动态

  • 东洋文库藏学研究史概述

    王丽;曹阳;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搜集了有关东洋文库藏学发展的资料,将东洋文库的藏学研究活动分为1940—1961年初创期、1961—1989年繁荣期、1989年至今的稳步发展期三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藏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影响,指出东洋文库宝贵的藏文资源、丰富的藏学研究成果及其藏学发展过程对我国藏学研究发展的借鉴意义。

    2024年03期 No.42 142-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编后记

  • 世界中国学是文明互鉴之学

    张西平;

    <正>2023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03期 No.42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马尼亚汉学家萨安娜为本刊题词

    萨安娜;

    <正>~~

    2024年03期 No.42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重大转折期的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

    王晓丹;

    <正>1895年在中英两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于中国而言,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的虚弱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外国列强蜂拥而上,大肆劫掠。这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民酝酿变革,誓死抗争,掀起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并遭受八国联军野蛮镇压的年代。而对英国而言,此时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的末期。面对俄法同盟和后起的日、德、美等国的竞争,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得不为维护其在华既得利益而调整对华政策,其结果便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缔结。这是英国对外政策方针的一次历史性变化。

    2024年03期 No.42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汉学家魏爱莲和她的中国明清女性研究

    王晓丹;

    <正>20世纪80年代,魏爱莲(Ellen Widmer)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取得硕士学位后,跟随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被誉为欧美“中国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的韩南(Patrick Hanan,1927—2014)教授研究中国明清小说,并以清初小说《水浒后传》作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其首部专著《乌托邦的边缘:〈水浒后传〉与明代忠义文学》(The Margin of Utopia:Shui-hu hou-chu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ing Loyalism,1987)。

    2024年03期 No.4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学刊》第2期出版

    王晓丹;

    <正>《中国学刊》(Cahiers de la Chine)是一份国际性学术刊物,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与法国墨兰出版社合作,在法国巴黎出版。该刊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以及中国与西方早期文化交流史。论文语种为法文和英文。目前已出版两期。

    2024年03期 No.42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锡南新著《印度汉学史》出版

    王晓丹;

    <正>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重点集中于汉学研究传统悠久的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荷兰、美国、德国和汉字文化圈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其他国家由于汉学研究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印度汉学研究更是如此。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长期以来中印学术界缺乏正常的交流,因此国内学界对印度汉学和印度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了解得少之又少。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锡南的新著《印度汉学史》填补了国别汉学史研究上的这一空白。尹锡南经过十多年的资料收集、

    2024年03期 No.4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世界中国学导论》出版

    王晓丹;

    <正>《世界中国学导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之一种。全书围绕世界性中国叙述,将全书分为六大篇,即“综论篇”“区域/国别篇”“主题篇”“学派篇”“大师篇”“互鉴篇”,共33章。正如此书前言所述,“作为‘外国学’,海外中国叙事既是世界各国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海外中国叙事的“异质性”对本土的中国叙事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该书作者认为,“如何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不失自我,始终保持一种自主的思考和判断,

    2024年03期 No.42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当代汉学家高彦颐与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文化研究

    王晓丹;

    <正>美国当代汉学家高彦颐(Dorothy Ko)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彦颐教授长期耕耘于中国明清史、妇女性别史、科技史、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史等领域,撰写了一系列代表作,如《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等,而明清时期的江南才女文化研究是高彦颐的研究重点。

    2024年03期 No.42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世界的中国山水画研究》出版

    王晓丹;

    <正>西方学者对中国山水画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初兴起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汉学家的研究为主,内容涉及对中国画论的翻译、图录整理、撰写通史等;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罗樾(Max Loehr,1903—1988)、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李雪曼(Sherman Lee,1918—2008)为代表的艺术史家着眼于探索中国艺术的研究方法,

    2024年03期 No.42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荷兰汉学史:过去、现在及未来

    王晓丹;

    <正>荷兰与中国的直接接触可追溯至17世纪初,400多年的中荷交往在荷兰文献中留下了大量有关中荷贸易、文学、艺术等的丰富记载,构建起荷兰有关中国的多维度形象。由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荣誉教授伊维德(Wilt L. Idema)所编的《荷兰的中国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Chinese Studies in the Netherlands:Past, Present and Future)一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研究在荷兰的发轫、进展、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2024年03期 No.42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国汉学家佩初兹和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画家

    王晓丹;

    <正>拉斐尔·佩初兹(Rapha?l Petrucci,1872—1917)是法国远东艺术史家、艺术收藏家。他是法国汉学家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学生。沙畹和佩初兹在远东艺术和中国绘画方面有过密切合作,一起编辑了《亚洲艺术》(Ars Asiatica)丛书第一卷;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于1912年5月至6月举办中国绘画大展时,他们联名发表了有关赛努奇博物馆藏中国绘画的文章,并出版了相关著作。佩初兹在远东艺术研究方面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是《远东艺术中的自然哲学》(La Philosophie de la nature dans l’art d’Extrême-Orient,

    2024年03期 No.42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出版

    王晓丹;

    <正>美国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主持翻译《史记》,至今已出版九卷,是目前体量最大的《史记》英译本。倪豪士将三十载翻译研究《史记》的学术成果汇集在《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Into the River of History—William Nienhauser’s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the Shiji)一书,中文版于2023年9月出版。在《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一书中,倪豪士对《史记》的学术史研究做了梳理,对比研究了《史记》与《汉书》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史记》的编纂思想,

    2024年03期 No.42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