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1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湖南省海外中国学研究基地、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湖南省书院研究与传播基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岳麓书院哲学系、历史系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承办的“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15所高校,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主持,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主要由两组主旨发言和两组平行分论坛组成。主旨发言单元八位学者分别从“西学东渐”过程中中西知识的传播史、接受史来探讨这一“伟大的相遇”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在其报告《当代西学汉籍整理史略述》中,对“西学汉籍”的概念定义作出了明确辨析,将其分为五大类:1. 传教士所写汉文文献;2. 信教儒生著作;3. 对西学感兴趣的,非教徒的文人儒生著作;4. 有关西学的公牍与碑传;5. 批评西学的文献。随后分别详细介绍了梵蒂冈、罗马、巴黎以及上海徐家汇馆藏的西学汉籍情况。
中山大学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教授的报告《中国的婚姻有效吗?1668 年因托切塔与纳瓦雷特在广州的辩论》从中国传统婚姻仪式切入,揭示中西文明在自然法思想上的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大援教授在其报告《“天学”对中国十七世纪思想的影响》中,细致分析了晚明士大夫对外来天主教思想的不同反应和思考。
法国拉罗谢尔大学白志敏教授在其报告《中、法早期文化交流:法国人如何发现中国制瓷秘密以及传播到法国后产生的影响》中展示了当时传教士把中国技术送回法国之后,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第二场主旨发言中,澳门科技大学汤开建教授的报告《唝士噔:生活在广州孖鹰行和法国馆的欧洲商人(1779-1793)——以法文版<夏尔·公斯当中国贸易回忆录>为中心展开》,通过唝士噔的日记、书信和大量工作报告呈现了欧洲各国公司在18世纪广州贸易的成败,进口商品在广州市场的行情,出口商品的价格及其外国人对其的接受程度,特别是他与当时广州十三行行商的接触和交往。
沈阳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武斌教授的《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则以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为中心,比较了这一时期欧洲“中国风”与流行于日本的“全面唐化”风潮、伊儿汗王国时代的“中国风情”等的不同,认为欧洲的“中国风”不仅深入欧洲人的日常生活领域,而且还进入当时的舆论场;中国产品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欧洲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苏州大学朱光磊教授的报告《中西会通视域下的王韬经学研究》探讨了王韬在经学上的贡献,并分析了身处于西学东渐时代中的中国经学家王韬的思想。王韬的学问融贯中西,这塑造了他开放的“华夷观”和历史观。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在其报告《从<易学总说>略论白晋的易学思想体系》中指出,白晋易学分“天学”和“世学”两端,他把《易》看作经书之本、万学之原,是劝人向善的“德福之引”。
会议两个平行分论坛围绕着“西学东渐思潮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西学东渐与日本思想文化发展” “传教士纂述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清代文献与中外文明对话” 四个主题展开,与会学者分享了相关的学术成果。
闭幕式上,张西平教授和陈仁仁教授对此次研讨会做了总结,点评了参会论文,同时激励青年学者利用好前辈学者整理、点校的珍贵文献,勇攀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