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文文书中记载的赴印与来华僧人史料,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行记类文书;二是牒状启类文书;三是不便归入上述两类的其他文书。国内外学界对这些史料及相关史事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包含历史学、地理学、佛教史、文学、语言学等。对这三类文书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对了解赴印与来华僧人的社会活动,以及其与归义军政权、中央朝廷的关系有益,有助于丰富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
<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燕的新著《结构—解构之维:郑敏的诗歌与诗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1月推出。该书为常宇主编《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丛书》之首部,以“结构—解构之维”为主线,聚焦“中国女性现代性汉诗之母”“九叶派”诗人之一郑敏(1920—2022)的诗意人生与诗性写作。
<正>法国远东学院的著名学者 Michela Bussotti(米盖拉)研究员和 Fran?ois Lachaud 研究员共同主编的Mastering Languages, Taming the World: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European Dictionaries and Lexicons of Asian Languages (16th–19th Centuries)(《掌握语言 走向世界:16 —19 世纪欧洲和亚洲语言的词表和词典的生产与流通》)2023年由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法国东方外语学院)出版,全书共504页。
<正>由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推出的《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于202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籍内容涵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的重要中外人文交流内容,在前言和附录之外,正文包含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等三个主要部分。
尼古拉斯·贝尔菲尔德·德呢克(Nicholas Belfield Dennys,1839—1900)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来华外交官、汉学家、报刊主编。他利用其在华的多重身份,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搜集、依靠学术好友为其提供手稿笔记等多种方式获取了大量中国民俗资料,按照欧洲早期民俗学著作的体例和分类方法编撰了目前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民俗的专著——《中国民俗学》(The Folk-Lore of China)。德呢克对民俗文献的辑录呈现书面与口头并重的特点:他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京报》等书面文献中辑录民俗文献,还搜集了大量来自中国民间的口头故事,初具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色彩。西方学界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该书因其颇具东方学色彩的“中国民俗雅利安起源说”而遭到批判;另一方面,其丰富的中国民俗资料受到英国民俗学会的重视,被学会成员频繁参引,成为当时西方学界了解中国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技术在中国顺利进行宗教传播活动,耶稣会士在传教中更是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允许中国教徒保留传统的礼仪活动。但是到了康熙朝其他修会认为这些行为违背了天主教的教义而发布禁令,由此引发罗马教廷和清廷之间的所谓“礼仪之争”。教廷为了解决礼仪问题派遣特使到北京交涉,但是在北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怒康熙皇帝,还致使特使等人与相关教士遭到驱逐,协助特使团在京工作的基督徒受此牵连亦遭惩罚。本文主要通过鲜为人知的满文档案文献,辅以西文资料,对极少被学界关注的受礼仪之争牵连的基督徒进行探讨,以此澄清学界未曾了解的史实情况。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作为中国景教第一文献和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但受语言限制,大秦景教碑的俄译本却鲜少受到学界关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俄罗斯的翻译与阐释主要集中在1917年前。早在18世纪下半期,出于政治、宗教与学术动机,以列昂季耶夫、卡缅斯基、利波夫措夫、列昂季耶夫斯基、阿列克些与阿姆菲洛希为代表的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的汉学家多次翻译大秦景教碑。他们参详碑文,对照西文译本,潜心俄译,同时考订史实,补充注释,详解宗教、历史与地理术语的内涵,为以大秦景教碑为中心的中国早期基督教历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正>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金国平教授与叶农教授合著的《植物澳门学——“葡萄牙人大传播”》一书于2025年5月由中国澳门文化公所出版。该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丛刊”的第十八辑,以丰富的外文原始文献为基础,以全球史与多学科的视野分析、解读中西之间交流的历史,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的交流(如双方的胡椒贸易)乃为早期全球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方式。
<正>张西平教授新著的学术力作《中西文明互鉴史》于2024年11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该著除“序言”外,还包含“上篇:西学东渐”“下篇:中学西传”12章;“结语”篇;“主要人物与书籍索引”等内容。该著以全球史观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第一手档案、珍稀文献、中文、拉丁文、法文等多语种史料,聚焦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文中通过耶稣会士在华的活动、典籍译介、技术传播等典型案例钩沉“西学东渐”对古老华夏民族带来的思想革新,同时勾勒出“中学西传”时中国文化及其智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呈现了16—18世纪中欧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互鉴、互融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