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xinwenxiangqing
“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召开
2024-05-30 17:06:31     

2024年5月11-1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和《国际汉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分别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张西平教授指出,此次会议标志着《国际汉学》编辑部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的首度合作。《国际汉学》作为九十年代创立的民间刊物,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学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亦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它不仅是国家级学术平台“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具体筹办方之一,而且在学术研究上成绩斐然,如王战先生等著的《世界中国学概论》,以及沈桂龙、周武先生主编的《世界中国学导论》等作品,均深刻反映了世界中国学学科的全面进步。

 

  沈桂龙研究员表示,世界中国学所依托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12年成立,尚属年轻。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学所一直坚持实施世界中国学大会(论坛)和世界中国学研究双轮驱动,以两者的互促互进推动世界中国学发展。在筹备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过程中,包括目前正紧锣密鼓筹备的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我们深切感受到有关方面对会议主题和议题学术性的高度重视,以及借助这一平台引领国际议题的重要性。尽管目前世界中国学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我们期待此次会议能够为世界中国学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给予大家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研讨会上半场为主旨演讲,下半场设三个分论坛:“区域国别中国学与海外中国学新趋势”“重思中国学与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路径”“中外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的创构”,与会专家就相关议题分别发言。会议讨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真知灼见,现仅从主旨演讲中摘录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关于世界中国学的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指出,世界汉学(中国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外国学问”,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学、双边文化之学、文明互鉴之学。世界中国学研究不仅仅在于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汉学(中国学)的形成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梳理世界各国汉学的发展,厘清中国的知识与思想如何从地方性知识演化为世界性知识与思想,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揭示中国知识、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与贡献。 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来阐释汉学,他指出汉学研究首先应该把握国别汉学系统,将其视为一个自治功能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在该系统中呈现的变异形态、汉学问题的生成条件,以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路径规律。虽然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但彼此借鉴的关键在于承认差异性,在保持自己主体性的同时,尽可能去了解域外汉学系统内在的悖论、困境及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关于世界中国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研究员指出,世界中国学研究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和基本的方法论,关注该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走向,重视基础性、母题性、根本性的成果,从高度的理性自觉出发,促进当前的介绍性、梳理性研究状态向对话性、分析性、互鉴性研究的整体形态转变。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指出,国际汉学研究应该从汉学史开始,并提出十个研究方向:国别汉学史、汉学分科史研究、汉学家研究、汉学经典著作研究、汉学问题研究史、汉学教育史、汉籍外译史、汉籍流布史、汉学机构史以及汉学原始文献的整理出版。

 

  关于世界中国学的历史逻辑、格局转变与未来方向,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葛桂录教授指出,海外中国学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阐发,由此构成“世界之中国”的全球语境和他者之境;而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对中国学成果的研究阐释,在此基础上贡献能够解决世界问题的东方方案甚或中国方法,则构成“中国之世界”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使命。中国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秉持文明互鉴理念,将中国学建设成一个跨文化对话平台,展示中外融合的优势,向世界阐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与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变局下世界中国学版图也随之重塑。其具体表现为:一、格局之变,海外中国研究阵地由单个国别、区域的零散分布,转变为世界范围内的整体涌现;二、研究议程之变,中共研究备受关注,成为海外中国学的最显豁的研究议程;三、代际之变,新生代青年汉学家的群体性崛起。上述种种变化,显现出有关中国的研究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中国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德国波恩东亚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20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前瞻、中国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当前中国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透视、中国学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为推动中国学学科建设与国际传播做出不懈努力。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