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06 No.45 69-77+152
俄罗斯汉学家巴斯曼诺夫译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一般项目“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项目编号:23WZWB022)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6.007
中文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Abstract):

本文从语词出发,基于文本比较辨析,揭示俄罗斯汉学家巴斯曼诺夫如何通过在翻译中模糊、消解乃至颠覆中国古代女性诗歌“情感”主题背后的古代宗法制婚姻架构和性别秩序,将其泛化为规避婚姻事实的男女“爱情”,从而在俄语语言—文化场域构建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爱情诗”序列,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异域改写。基于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感”主题与欧诗(俄诗)中“爱情”主题的比较,本文指出中国古代思妇诗、怨妇诗等诗类与西方爱情诗之间在“主体性”原则方面存有本质差异,这一差异构成了译者对原诗“情感”主题“误读”“误译”的根源。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古代女性诗歌;俄译;爱情诗;文学史改写
参考文献

(1)本文中的“中国古代女性诗歌”指由中国古代女性创作的诗歌作品。

(2) 20世纪50年代之前曾有一些《诗经》的选译及中国古典诗歌的俄译选集,由于多数为转译本,许多译诗无法查证原作者姓名和原语文本。

(3)因8首敦煌曲子词采用女性抒情主人公,故巴氏将其列作女性诗人作品,但敦煌曲子词实为民间词作,作者佚名,其性别亦存疑。

(4)巴斯曼诺夫在译序中称该诗集选译有70位中国古代女性诗人作品,但因部分作者有误或存疑,诗集实际选译女性诗人数量不足70人。

(1) М. И. Басманов, Всmречи и рассmаванья. Лирика киmайских поэmесс I–XX вв. Москв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93. C.12.

(2)Там же.

(3)无论原作为“诗”或“词”,本文统一以“原诗”指称原作,以“译诗”指称巴氏译作。“原词”则指原诗中的特定语词。

(4)彭志宪、张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5)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57页。

(1) 为直观展示俄译面貌,本文对俄语译文的回译均采取逐词直译方法。

(2)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четырех томах (4-е издание).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 П. Евгеньевой(俄语字典编者) .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лиграфресурсы, 1999. C. 209.

(3)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年,第 640 页。

(4) 梅家玲:《谁在思念谁?——徐淑、鲍令晖女性思妇诗与汉魏六朝“思妇文本”的纠结》,见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35 页。

(5) 同上,第 140 页。

(1) (清)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 年,第 1258 页。

(2)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четырех томах.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Д. Н. Ушакова ( 字典编者 ). Т. 2. Москва: ТЕРРА, 1996. C.103.

(1) 王钟陵主编:《唐宋词鉴赏》,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7 年,第 74 页。

(2) 王歌雅:《中国古代的离婚模式与离婚道德考略》,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第 86 页。

(3) 同上。

(4) Басманов, Там же, C.11–12.

(5) 顾学颉:《温庭筠交游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 年第 5 期,第 72 页。

(6) 同上,第 73 页。

(7) 彭志宪、张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第 12 页。

(1) 彭志宪、张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第 74 页。

(2) 孟列夫译诗收录于 2007 年出版的《孟列夫译中国诗歌》(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в пер. Льва Меньшикова),扎哈罗夫译诗发布在俄罗斯最大的诗歌写作平台“Стихи. ру”。

(3) 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4 年第 2 期,第 18 页。

(4) 亨特·莫尔顿著,赵跃、李建光译:《情爱自然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年,第 395 页。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第579页。

(2)郑克鲁等编:《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3)黑格尔:《美学》,第623页。

(4)同上。

(5)同上。

(6)朱光潜:《诗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第77页。

(7)格奥尔格·勃兰兑斯著,刘半九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91页。

(8)朱光潜:《诗论》,第77页。

(9)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592页。

(10)刘廷元:《“爱情”词源小议》,载《道德与文明》1989年第1期,第27—29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页。

(1)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同上。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载《诗刊》1988年第1期,第62页。

基本信息: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6.007

中图分类号:H35;I046

引用信息:

[1]叶芳芳.俄罗斯汉学家巴斯曼诺夫译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研究[J].国际汉学,2024,No.45(06):69-77+152.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6.00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一般项目“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项目编号:23WZWB022)的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