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 | 11 | 20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991年,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West)和伊维德(Wilt L.Idema)合作完成了《西厢记》的英译本,其底本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弘治版《西厢记》(1499),译作出版后受到中外学界的一致好评。奚如谷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汉学系主任,曾任伯克利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美国东方学会西部分会主席等职。伊维德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历任哈佛东亚系主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等。两人治学领域包括元、明、清文学、戏剧、讲唱文学等,曾合作出版过多部译著。本文选自英译弘治版《西厢记》第2版"引论"的第1章(Stephen H.West and Wilt L.Idema,"The Status of Wang Shifu’s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in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pp.3-18),内容涉及《西厢记》的主要版本、《西厢记》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和《西厢记》的译介情况等。
Abstract:1关于元、明、清三代学者对王实甫《西厢记》的评述,详见《各家总评》一章,王实甫著,王季思、张人和编:《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7—257页。针对《西厢记》的一些极为负面的评论,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71—374页。
2 Cao Xueqin(曹雪芹),David Hawkes(戴维·霍克思)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楼梦》).Vol.1.Penguin Books,1973,p.464(原文为作者转引的英文译文——译者注)。中文详见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辑:《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34页。为方便起见,我们改变了引文中的字母拼写形式,后文与此处保持一致。
1 Hawkes trans.,op.cit.,Vol.2,pp.333-334.中文详见《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第2卷,第448—449页。《琵琶》是指高明(1359卒)的著名南戏《琵琶记》,已由简·穆里甘(Jean Mulligan)译为英文《古琴》(The Lute)。《元人百种》又称《元曲选》,由臧晋叔(1550—1620)编辑,收集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一百种杂剧,于1615年至1616年间刊印,并迅速成为最权威的杂剧集,其中并未收录王实甫的《西厢记》。
2 Ibid.,p.515.中文详见《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第2卷,第550页。《牡丹亭》是指汤显祖(1550—1661)的《牡丹亭还魂记》,此剧已被白芝(Cyril Birch)译为英文版《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
3 现代学者蒋星煜撰写了大量文章讨论《西厢记》和《红楼梦》之间复杂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关于宝玉、黛玉所读的十六出本〈西厢记〉》,载《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年,第210—214页;《〈西厢记〉的〈妆台窥简〉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载《明刊本西厢记研究》,第293—296页。有人强烈指责《西厢记》的内容不适合阅读,这也许要和中国传统的读书法相联系起来看,在过去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必须专心、反复地诵读文本,直到记住每一个字眼,并接受文本中隐涵的价值观念为止。
4 朱有燉:《白鹤子咏秋景引》。这篇引文的英译可参阅Wilt Idema,The Dramatic Oeuvre of Chu Yu-tun(《朱有燉戏剧全集》).Leiden:E.J.Brill,1985,pp.204-205.
5 见15世纪木刻版《新编清河县继母大贤》中他对《继母大贤》所作的序言,第1a页,参阅Idema,op.cit.,p.206.
6 见书后所附“Eight Satiric Songs Against The Western Wing,”pp.110-113.(《西厢八咏》,第110—113页)
7 “杂剧”的形式特点将在“引论”第四章中探讨。杜为廉(William Dolby)在其《中国戏剧史》(History of Chinese Drama)中有两章专门探讨这一文体(William Dolby,History of Chinese Drama.Paul Alek,1976,pp.40-70)。在时钟雯(Shih Chung-wen)包含大量文献的《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Golden Age of Chinese Drama,Yuan tsa-chu)(Chung-wen Shih,Golden Age of Chinese Drama,Yuan tsa-chu.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一书中,“杂剧”是唯一的探讨主题。柯润璞(James I.Crump)在《忽必烈时代的中国戏剧》(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一书中,用很长的篇幅来还原“演员的艺术”(James I.Crump,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Arizona: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0,pp.67-175)。关于戏剧和戏剧生活,相关材料收集在我们合著的《1100—1450期间中国戏剧:资料集》(Wilt L.Idema and Stephen H.West,Chinese Theater 1100—1450:A Source Book.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1983)。关于在中国、日本和西方出版的元杂剧方面的文献,可参阅何贵初:《元代戏曲论著索引》,香港:私人印制,1983年。
1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73页。《录鬼簿》是现存最早的“杂剧”目录集。全书按作者排序,每个作者后附有言简意赅的生平信息。在14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该版本已经过多次修订。其中一版成为贾仲明1422年修订版的底本。
2 在朱有燉编著的杂剧《香囊怨》中有所提及。参见朱有燉:《新编刘盼春守志香囊怨》,15世纪木刻版,第5a页;及其《1100—1450期间中国戏剧:资料集》,第394页。
3 有关这一短剧的讨论和翻译,见Wilt L.Idema,“Yuan-pen as a Minor Form of Dramatic Literature,”(《作为戏剧文学次要形式的元本》)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and Reviews(《中国文学》)6(1984),pp.53-75.另见附录二中的修订版译文。
4 关于在这部小说中参照《西厢记》人物形象的讨论,见Katherine Carlitz(卡立兹),The Rhetoric of Chin p’ing mei(《金瓶梅的修辞》).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p.104-105.
5 见《北调传授》,沈德符:《顾曲杂言》。参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卷,第212页。
6 《西厢记戏文》的部分内容见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43—249页。李日华和陆采的“传奇”改编本,在刘世珩刊印的《暖红室汇刻西厢记》中得以再版。关于这些南方改编本的研究,见Tanaka Kenji(田中谦二):“Zatsugeki Seishoki no nangekika,”(《杂剧西厢记的南戏化》)Tohogakuho(《东方学报》)36(1964),pp.543-575;丛静文:《南北西厢记比较》,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
1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63年,第181—182页;王艺生:《豫剧传统剧目汇释》,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9—240页。
2 郭沫若:《西厢记》,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年,第2页。
3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52—61页;Denda Akira(传田章),Min kan Gen zatsugeki Seishoki mokuroku(《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Rev.ed.Tokyo:Kyuko shoin,1979;蒋星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年;《中国戏曲史钩沉》,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01—158页;《中国戏曲史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124—261页。另参阅张棣华:《善本剧曲经眼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第1—20页;郑骞:《西厢记版本录》,载《幼狮学志》第四期,1973年,第32—44页;《西厢记版本录补遗》,载《幼狮月刊》第五期,1977年,第47—88页。
4 关于这些早期戏剧的文本,即《三十种元刊杂剧》,见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 关于这些元末明初残页的讨论,见段洣恒:《新编校正西厢记残页的发现》,载《戏曲研究》第七期,1982年,第261—268 页,其中包含了残页的文本和对原页面的复制;蒋星煜:《新发现的最早的西厢记残页》,载《明刊本西厢记研究》,第20—25页;周续赓:《谈新编校正西厢记残页的价值》,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一期,第108—114页;路功:《明初刊本西厢记残页》,载《访书见闻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 朱有燉:《醉乡词二十篇》,1.6a。其完整的翻译(和这一系列其他词曲的翻译),见《1100—1450期间中国戏剧:资料集》,第423—425页。
7 见刊刻广告,王实甫:《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第161b页;本书第287页。
8 见我们合译的《西厢记》中姚大均有关木刻版画的文章(Stephen H.West and Wilt L.Idema,The Moon and the Zither: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p.437-468)。
1现可参照的弘治本是影印本,即王实甫《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这一缩印版同时收录了《古本戏曲丛刊》第一系列中的前两卷内容,以上文本全都得以反复再版。见蒋星煜:《弘治本〈西厢记〉的体例与“岳刻”问题》,载《明刊本西厢记研究》,第26—37页。
2 现存《雍熙乐府》1540年、1566年和1617年三个版本。《四部丛刊》中存有1617年的版本。因为其中的21套曲目是当时可参照的最早的文本材料,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对其极为关注,并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两次予以出版,很多一流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讨论。比如,郑振铎:《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载《中国文学研究》第2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596—612页;孙楷第:《辑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序》,载于《沧州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6—424页;田中谦二:《西厢记诸本的信凭性》(Seishoki shohon no shimbyosei),载《日本中国学会报》(Nippon Chugoku gakkai ho)1950年第2期,第89—104页;隋树森:《雍熙乐府曲文作者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约1595年刊印的《群音类选》是一本由胡文焕创作的歌曲集,包括了《西厢记》所有的套曲,但第二本中的第二套曲目被归为第一套,因此,其底本应该是16世纪相对较晚的一个版本。见胡文焕:《群音类选》,第3卷,1595年木刻本重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9—1829页。
3 《风月锦囊》这一书目在永乐年间(1403—1424)就已有记录,但现存的只是1553年的孤本。其内容在刘若愚《风月锦囊》一文中有所描述。针对《风月锦囊》版的《西厢记》,刘教授写道:“现存版本只包括第一本,第二本的第二、第三折,第三本的第一折,和第二折部分内容,第四折的第一、第三折,第五本的第一折。所有的归纳性语言,以及许多口语对白都被删去”(James J.Y Liu[刘若愚],“The Feng-yueh chin-nang,A Ming Collection of Yuan and Ming Plays and Lyrics Preserved in the Royal Library of San Lorenzo,Escorial,Spain,”(《风月锦囊》)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东方研究丛刊》)4[1957—1958],p.92)。台北学生书局于1987年在《善本戏曲丛刊》第四系列中收录了《风月锦囊》。
4 1927年,《绘图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由北京由福晋书社和东来阁书店影印出版。
5 该剧的来源问题将在“引论”第三章中详细讨论。
6 《元本题评西厢记》重新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1凌濛初本《西厢记》重新收录于刘世珩刊印的《暖红室汇刻西厢记》之中。
2 在王靖宇的《金圣叹》一书中,作者对金圣叹做出简明扼要的生平总结和评述,参见John Ching-yu Wang(王靖宇),Chin Sheng-t’an(金圣叹).Twayne:Twayne World Authors Series,1972.
3 Ibid.,pp.82-104.
4 这个问题在“引论”第二章论述。
5 近年来至少出现了三种“金圣叹本”的点校本可供参考:傅晓航点校:《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曹方人点校:《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
6 这套21卷本文集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于20世纪70年代,依据原始木刻版重新刊印。
1劳瑞尼在博士论文《崔莺莺的创造和生活》(Lorraine Dong,“The Creation and Life of Cui Yingying,”Ph.D dis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8)中,全面评述了诸多张生和莺莺爱情故事改编本的情况,是英语世界中最为详尽的研究,其中,有关明代戏曲改编本的讨论在第513—604页。可同样参阅她的文章《崔莺莺面面观》(“Many Faces of Cui Yingying”),“妒火中烧的莺莺”(“Jealous Oriole”)在第89—90页,“贤淑贞洁的莺莺”(“Virtuous Oriole”)在第90—94页。另可对照谭正璧、谭寻:《王实甫以外二十七西厢考》,载《曲海蠡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 有关张生和莺莺爱情故事的大量流行唱曲和说唱文本,参阅傅惜华:《西厢记说唱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3 杨振雄:《西厢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4 参见第124页脚注8。
5 这些彩色木刻影印图片在艾迪斯·迪特里希的《西厢记,闵齐伋1640年的中国木刻画》中得以发行(Edith Dittrich[艾迪斯·迪特里希],Hsihstang chi,Chinesische Farbholzschnitte von Min Ch’i-chi,1640[《西厢记,闵齐伋1640年的中国木刻画》].Museum fur Ostasiatische Kunst der Stadt Koln,1977)。
6 见克Craig Clunas(鲁纳斯),“The West Chamber:A Literary Theme in Chinese Porcelain Decoration,”(《西厢记:中国陶瓷装中的文学主题》)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46(1981—1982),pp.69-86;Hsu Wen-chin(徐文琴),“Fictional Scenes on Chinese Transitional Porcelain and Their Sources of Decoration,”(《中国传统陶瓷上的虚构场景及其装饰来源》)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远东古博物馆馆刊],58[1986],esp.pp.10-28 and pp.104-128(Plates 22-51).
1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周天:《西厢记分析》,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霍松林:《西厢记简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西厢述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段启明:《西厢论稿》,成都:四川人们出版社,1982年;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张燕瑾:《西厢记简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1986年。中国大陆从1949年到1985年有关《西厢记》研究的综述可以参阅宁宗一、陆林、田桂民:《元杂剧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87—207页。书中也录有针对王实甫和《西厢记》的中国学术界研究成果目录,见第410—412页(1913—1949)和第467—487页(1949—1985)。
2 参见第124页脚注3。
3 王实甫著,吴晓玲校注:《西厢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
4 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 王实甫著,张燕瑾、弥松颐校注:《西厢记新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西厢记通俗注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参见第126页脚注5。
2 参见第127页脚注2。
3 见“引论”第三章。
4 王丽娜:《西厢记的外文译本和满蒙文译本》,载《文学遗产》1981年第3期,第148—154页;蒋星煜:《西厢记的日文译本》,载《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第32页。
5 参见Erich Haenisch(海尼施),“Review of Vincenz Hundhausen,Das Westzimmer,”(《回顾洪涛生的西厢记》)Asia Major8[1932],pp.278-282.洪涛生在1933年进一步改编翻译了汤显祖的悲剧《牡丹亭》。
6 Henry H.Hart(亨利·哈特)trans.,The West Chamber,A Medieval Drama(《西厢记,一部中古戏剧》).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p.10.
7 Ibid.,p.ix.
8 在俄尔文(Vera Rushforth Irwin)的《四部古典亚洲戏剧的现代翻译》(Four Classical Asian Plays in Modern Translation.Penguin Books,1972)中,卫鲁斯(Henry W.Wells)将王实甫《西厢记》翻译为英文。
9 C.T.Hs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in Wang Shifu,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translated by S.I.Hsiung,p.xxxi.
基本信息: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15.02.016
中图分类号:I207.3
引用信息:
[1]奚如谷,伊维德,吴思远.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J].国际汉学,2015,No.3(02):121-130.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15.02.016.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