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被引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西方汉学中的《淮南子》翻译与研究——基于英文书籍的文献史考察

孟庆波;高旭;

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三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各种专题著作,翻译和研究作品始终并行出现;在作者群体上,以英国学者为开端,但美国学者逐渐成为绝对主体;在学术影响上,罗浩、桂思卓、马绛等人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曾引发热议,推动了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2018 年 03 期 No.16 ;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汉代研究的学术史”(项目编号:2015SJD428);; 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国文化的中国本土化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WHCC06)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37 ] [被引频次: 22 ] [阅读次数: 10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

潘文国;

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中西翻译史,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三大特色,即"立高标""正译名""重文采",并考察了三大特色在中国翻译史四个时期的表现,进而分析这三大特色形成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因素,特别提出"双语社会"和"单语社会"是中西两大译学传统形成的重要背景。最后从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讨论了翻译特色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对建设今天的翻译学的启示。

2020 年 S1 期 ;
[下载次数: 1,386 ] [被引频次: 21 ] [阅读次数: 68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的一个尝试

张西平;

<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丛书"是我2007年所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1卷,编年10卷,文学、文化传播研究6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6卷,整个项目23卷。各卷的主编和具体卷目如下:导论部分:张西平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以西方为中心》编年系列:

2015 年 04 期 No.5 ;
[下载次数: 1,254 ] [被引频次: 20 ] [阅读次数: 28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

张西平;郭景红;

<正>一、海外汉学研究的三种模式海外汉学的研究从清末、民国时期就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科又重新受到重视,大量海外汉学的著作翻译出版。为何海外汉学这样"热"起来呢?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文革"后开始恢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尽管20世纪80年以西学热为主,但国学也

2019 年 01 期 No.1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来华耶稣会士白晋《易经》手稿研究”(项目编号:14BZX043)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208 ] [被引频次: 20 ] [阅读次数: 13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老子》译本总目

邰谧侠;

<正>前言《老子》,也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除《圣经》以外,译本最多的一部经典。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案例,但至今尚无完整的译本目录。笔者编写此总目正是想填补这一空白。本总目涉及73种语言,1 576种译本,是国际汉学、思想史、诠释学、跨文化哲学、翻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宝贵资料。前言包括七部分内容:编目缘起、总目与其他相关目录的差别、译本的界定标准、总目的文献类型、所涉语种的基本情况、总目的价值、总目体例。

2019 年 S1 期 No.1 ;
[下载次数: 673 ] [被引频次: 20 ] [阅读次数: 16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张西平;

<正>一、以自觉的学术态度研究海外汉学海外汉学(中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标志着中国学术的世界化,正如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一样,今日中国之学术已是世界之学术。同时,这种外在于我们的海外汉学,由于其研究的特质性,从晚清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在当代,海外汉学著作大量翻译出版,

2020 年 01 期 No.22 ;
[下载次数: 729 ] [被引频次: 19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刺绣学问

方秀洁;王文兵;

本文作者方秀洁(Grace S.Fong),祖籍广东开平,著名文学家叶嘉莹先生的弟子。1984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麦吉尔(Mc Gill)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曾主持哈佛燕京图书馆与麦吉尔大学合作的明清女性著作数据库建设,并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汇刊》,在国际汉学界有很大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吴文英和南宋词艺术》(Wu Wen-ying and the Art of Southern Sung Ci Poet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1987年,博士论文)。方秀洁的《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刺绣学问》("Female Hands:Embroidery as a Knowledge Field in Women’s Everyday Life in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2004年6月发表于《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Vol.25,No.1)。在文章中,方秀洁借用法国学者赛道(Michel de Certeau)分析日常行为而认识到消费者这一所谓被动性群体对其所处文化经济有创造性改造的思路,以明清女子的日常刺绣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之手如何与知识建构、女性主体地位建构以及女性社会的建构相联系。作者强调自己不是对"受害传统女性"这一形象的对抗性解构,而是想通过展现中国近代女性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之间也有一些非对抗性的作用模式,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女性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从而拓宽和加深理解女性问题的视野。

2015 年 04 期 No.5 ;
[下载次数: 675 ] [被引频次: 19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罗明坚与儒家思想早期在欧洲的传播

张西平;

本文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和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初步介绍了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高母羡最初对儒家通俗读物《明心宝鉴》的翻译,梳理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翻译成拉丁文的历史,并从比较哲学和跨文化视角对罗明坚的翻译做了分析与研究。

2016 年 03 期 No.8 ;
[下载次数: 818 ] [被引频次: 19 ] [阅读次数: 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美国汉学家白亚仁谈中国小说在英美的翻译与传播

杨平;

<正>访谈按语:白亚仁(Allan H. Barr),1954年4月出生于加拿大,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东方研究学士学位,1983年获得牛津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波摩纳学院(Pomona College)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早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翻译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等作品,并编译了韩寒的《这一代》。2017年12月20日,白亚仁教授应邀来浙江外国语学院进行学术讲座,期间笔者对他进行了访谈,就白教授与中国文化的因缘、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对余华作品的翻译,及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等话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2019 年 04 期 No.21 ;
[下载次数: 906 ] [被引频次: 17 ] [阅读次数: 6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欧洲第一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

李慧;

1814年,法兰西学院开设了欧洲第一个汉学讲座,这是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诞生的标志。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是第一位担任这一讲座的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传教士汉学,开启了专业汉学的研究领域和模式,是汉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然而至今国内外学界对雷慕沙的研究都非常有限。本文将利用尚未被利用的外文资料,对以往仅作为小节和片段出现的雷慕沙的生平进行详细梳理,然后选取雷慕沙在亚洲语言、汉籍翻译和亚洲史地研究三个方面的著作,包括《汉文简要》《汉文启蒙》《鞑靼语研究》《老子生平与观点研究》《法显传》等进行逐一介绍,最后总结雷慕沙的学术贡献。

2015 年 01 期 No.2 ;
[下载次数: 893 ] [被引频次: 17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